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2024年10月07日21:33:07 科學 1507


在閱讀之前,溫馨提醒您,本文僅供參考娛樂,不可迷信!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的時刻而定。在中國傳統的農曆中,寒露標誌著天氣轉涼,露水凝結成霜的開始,意味著秋季的結束和冬季的臨近。


「寒露」這一名稱來源於自然現象與古人對季節變化的認知。在中國古代,人們根據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劃分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寒露」的字面意思是指寒冷的露水,它反映了這個時期氣溫下降,早晚的露水會變得更加明顯且帶有寒意。


寒露作為秋天的一個重要節氣,對於農民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農作物收穫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提醒人們注意保暖,防止秋涼引發疾病。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這句流傳千年的民間諺語,隨著秋風的漸起,又一次在耳邊迴響。寒露,作為深秋的節氣,不僅預示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的過渡,更蘊含著豐富的養生智慧與民俗傳統。

10月8日寒露,在這個被金色落葉鋪滿的小徑上,讓我們一同探尋寒露時節的獨特魅力,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 天天要聞


一、寒露至,1不露:腳不露,寒從腳下起

寒露至,秋意濃,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如過山車般起伏,讓人不禁想起那句深入人心的民間俗語:「寒露洗腳,勝吃補藥」。這句話雖簡短,卻蘊含著深厚的養生智慧,提醒我們在這一時節應特別關註腳部的保暖與健康。

古人對於寒露時節的養生之道,有著獨到的見解。

《本草綱目》中記載:「足,人之根也,寒從腳下起,病由足生。」這句話明確指出,腳部作為人體的根基,一旦受寒,便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寒露時節,保護腳部免受寒氣侵襲,成為了養生的重中之重。

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這一看似簡單的養生方法,實則蘊含著大學問。

熱水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感到溫暖舒適,還能有效驅除一天的疲憊,讓人在睡前享受到片刻的寧靜與放鬆。這一養生小妙招,既經濟又實用,是秋季養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家中,我們更應注重腳部的保暖工作。即使室內溫暖如春,也應穿著襪子,以防「寒從腳下生」。尤其是對於體質偏寒者而言,腳部保暖更是重中之重。一雙柔軟舒適的襪子,不僅能為腳部提供溫暖的保護,還能讓人在行走間感受到滿滿的舒適與安心。

說起腳部保暖,不得不提歷史上那些注重養生的名人。如清代名將曾國藩,他不論行軍打仗多麼繁忙,每天都不忘用熱水泡腳。這一習慣不僅讓他保持了良好的身體狀態,還成為了他養生益壽的重要法寶。曾國藩的泡腳養生之道,至今仍被後人傳頌和效仿。

在寒露時節,我們除了注重腳部保暖外,還應結合現代文化氣息,將養生之道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泡腳時加入一些中藥材,如艾葉、紅花等,既能增強泡腳的效果,又能讓養生變得更加有趣和多樣。

還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腳部按摩技巧,通過按摩腳部穴位來促進血液循環和身體健康。


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 天天要聞


二、飲食調,2不吃:生冷不吃,辛辣不過量

在探索健康生活的奧秘時,我們不妨回望古代,從《黃帝內經》這部千年智慧寶典中汲取靈感。這部古籍,猶如一位穿越時空的智者,向我們娓娓道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其精髓,在於飲食調和,順應四時,方能固本培元。

秋季,天乾物燥,飲食之道,在於溫潤平和。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寒露已至,秋風瑟瑟,生冷之物,如冰淇淋、生冷海鮮,雖一時之快,卻易傷脾胃,寒氣內侵,影響機體之陰陽平衡,實乃大忌。此時,應效仿古人智慧,遠離生冷,以免寒氣阻滯,影響健康根基。

辛辣之物,雖能驅寒暖身,然過猶不及。

《黃帝內經》提倡「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意在告誡我們,飲食需適中,不可偏激。辛辣過量,易擾動體內之火,致咽乾咳嗽,甚則傷及肺氣,違背秋季收養之道。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常借辛辣以解壓,卻不知適時適量,反受其害。故應如古人般,懂得節制,讓飲食成為滋養身心的良藥,而非負擔。

在此,我們不妨借鑒歷史上幾位名人的飲食哲學,為現代生活增添一抹古典韻味。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強調「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倡導根據季節變換調整飲食,秋季尤重潤燥養肺。又如宋代文人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卻以豁達之心,創製諸多養生食譜,如東坡肉,肥而不膩,溫潤滋補,恰合秋季飲食之需,展現了其在逆境中仍追求生活品質與健康的智慧。

梨之清甜,柿子之甘潤,皆是自然賦予秋季的恩賜,既能潤燥生津,又富含營養,助我們安然度過這金秋時節。

在享受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不妨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讓每一口食物都成為滋養身心的源泉,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綻放新的光彩。


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 天天要聞


三、出行慎,3不去:人多不去,濕地不去,夜風不去

古人云:「行謹則能立,言謹則能崇德。」這句話告誡我們,在行動上要謹慎,方能立足;在言語上要謹慎,方能彰顯德行。

人多不去

「眾人拾柴火焰高」,但人多之處,亦是病菌傳播之溫床。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流感季節,人群密集之地如同「虛邪」匯聚之所,應盡量避免。

歷史上,蘇東坡亦曾有感而發:「人間有味是清歡」,意在強調簡樸生活中的真正樂趣,避開喧囂,方能享受內心的寧靜與健康。俗語云:「人多病多,人少安樂。」在疾病易發的季節,選擇人少、空氣清新的地方活動,不失為明智之舉。

濕地不去

濕地,雖為自然之肺,卻也易聚寒濕之氣。《本草綱目》中提到:「濕地傷人,多生痹病。」長期處於濕冷環境中,易使濕氣侵入體內,導致關節疼痛、身體困重。

相傳,古代名醫華佗曾告誡村民,雨後濕地行走,需穿厚襪以防濕氣入侵,此即為「華佗教誨,濕地慎行」。

民間有諺語:「濕地坐久,病從腳入。」因此,在寒露之後,尤其是雨後初晴,應避免長時間停留在濕地,以免濕氣纏身,影響健康。

夜風不去

夜幕降臨,寒風漸起,古人有云:「夜風傷人,不可不慎。」夜晚外出,易受風寒侵襲,特別是對於體弱多病者,更需格外小心。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生命之脆弱,如同草原上的草木,經不起夜風的連續吹拂。俗語說:「夜風如刀,傷人無形。」故而在寒涼的夜晚,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長時間暴露在冷風中,以免遭受風寒之苦。

古語云:「順應天時,方能養生。」在自然的節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方為真正的智慧與健康之道。

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 天天要聞


四、養生道,4要做:潤燥養肺,添衣保暖,喝粥養胃,登高望遠

《傷寒論》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言道出了秋季養生的核心——潤燥養肺,順應自然。

潤燥養肺,菊花銀耳潤心田

秋季乾燥,空氣彷彿能抽走人體內的每一絲水分,此時,養肺便成了養生的首要任務。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肺部易受環境污染和情緒波動的雙重夾擊。

不妨效仿古人智慧,飲用菊花茶,其性微寒,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潤肺去燥;或是品嘗一碗銀耳羹,銀耳性平味甘,滋陰潤肺,補益氣血,彷彿給乾涸的肺部注入一股清泉,讓呼吸之間,盡顯暢快淋漓。正如民間俗語所說:「秋飲菊花茶,潤肺又解乏。」

添衣保暖,護好腰背防寒涼

隨著秋風漸涼,氣溫逐日下降,現代人雖身處溫室效應加劇的時代,但防寒保暖仍是不可忽視的養生法則。《傷寒論》有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意在告誡人們要根據外界氣候變化,適時調整衣著。特別是腰部、背部這些人體陽氣匯聚之處,更需細心呵護,以免寒氣入侵,引發感冒等疾病。

及時添衣,尤其是選擇保暖性能好的衣物,是秋季養生的重要一環。正如老輩人常言:「秋凍不凍背,暖背心自安。」

喝粥養胃,小米百合暖人心

在秋季的飲食調養中,粥品以其溫和細膩、易於消化吸收的特點,成為了養胃的不二之選。

小米南瓜粥,色澤金黃,香甜可口,小米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南瓜則富含維生素A,有助於保護視力,兩者結合,既暖胃又養心;百合蓮子粥,清甜淡雅,百合潤肺止咳,蓮子補脾止瀉,共同作用於脾胃,滋養身心,讓人在品味之間,感受到秋日的寧靜與溫暖。正所謂:「秋粥一碗,暖身又暖心。」

登高望遠,心曠神怡情自舒

寒露時節,天高雲淡,秋風送爽,正是登高望遠、親近自然的最佳時機。古人有「秋登高,以暢神志」之說,意在通過登高望遠,不僅能夠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還能開闊心胸,陶冶情操,使人心曠神怡,煩惱盡消。現代人生活於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更應珍惜這難得的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心靈得到真正的釋放與凈化。

正如現代流行語所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今日寒露,有空沒空,記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 天天要聞


寒露,作為深秋的使者,不僅帶來了季節的變換,更提醒我們順應自然,調整生活習慣。不露腳以防寒,慎飲食以養胃,慎出行以避疾,行養生之道以強身。

在這金風送爽的季節里,讓我們遵循古人的智慧,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每一份饋贈,以健康的身心迎接冬日的到來。記住,今日的每一個小習慣,都是明日健康的基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 天天要聞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記者7月2日從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局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組織的貢嘎山植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順利收官。科考團隊在此次野外調查中,發現大量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珍稀瀕危植物,也收穫了多項物種新記錄,為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科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分析工具,利用高能電子束穿透超薄樣品,通過收集透射電子和相互作用產生的信號,能獲得極其豐富的信息,解析度可達原子級別(亞埃級)。
低煙無鹵光纜 - 天天要聞

低煙無鹵光纜

低煙無鹵光纜(Low Smoke Zero Halogen, LSZH Optical Fiber Cable)是一種採用環保材料製造的光纜,其核心優勢在於燃燒時釋放的煙霧極少且不含鹵素(如氯、溴等),從而顯著降低火災風險,保護人員安全和設
從治療神經疾病到增強人類智能 馬斯克腦機介面科幻式藍圖,現實嗎? - 天天要聞

從治療神經疾病到增強人類智能 馬斯克腦機介面科幻式藍圖,現實嗎?

Neuralink腦機介面的目標是實現全腦介面,打造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的「高帶寬連接」,甚至讓人類與AI集成。圖片來源: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官網埃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發布會上展示了其腦機介面(BCI)研究成果和發展願景。此次令人矚目的不僅是他們的現階段成就,還包括其未來3年的科幻式藍圖。人們驚呼BCI...
超千歲荔枝樹再結碩果!迄今有1024歲,是廣州目前樹齡最老的荔枝樹 - 天天要聞

超千歲荔枝樹再結碩果!迄今有1024歲,是廣州目前樹齡最老的荔枝樹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盧佳圳 通訊員 馮冬枚在廣州黃埔玉岩書院,有一棵千年古荔,是廣州目前有記載的樹齡最老的荔枝樹,為一級古樹,據估測迄今有1024歲。7月2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時驚奇發現,雖已經歷千年滄桑,這棵荔枝樹依舊枝繁葉茂,時隔4年再度結滿碩果。據史料記載,這是一棵「宋荔」,從北宋即已存在。明代時,荔樹...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 天天要聞

天賜材料起訴永太科技 液體鋰鹽「商業秘密連環案」揭秘

財聯社7月2日訊(記者 曾楚楚 王平安)【引子】今日盤後,天賜材料(002709.SZ)公告,就「商業秘密侵權案件」民事起訴永太科技(002326.SZ)等。這是自今年2月初,天賜材料首次公告披露,對浙江研一、永太科技「將另案處理」後,天賜方面就液體鋰鹽「商業秘密」系列案件的再次公開曝光。在兩家百億級上市公司,以及作為鋰業「...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 天天要聞

晶圓鍵合工藝及鍵合設備市場情況

一、晶圓鍵合發展背景在摩爾定律的引導下,集成電路行業一直高速發展,晶體管特徵尺寸己經從90nm向7nm邁進。然而,由於隨著晶體管特徵尺寸已日益接近物理極限,量子效應和短溝道效應越來越嚴重,內部電子自發地通過源極和漏極,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限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 天天要聞

「地下動脈」托舉繁華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亮相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重點板塊宣介會上,「真如翠谷」與「真如之心」兩大優質地塊首次亮相。「真如之心」地塊即銅川路水產市場原址,被譽為真如副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目前已完成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隨著這一核心地塊即將入市,真如副中心H型地下公共車行通道(以下簡稱「H型地下通道」)的全面貫通也將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