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鄒逸凡 余蔓菲
隨著5g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生活中的電磁波環境日趨複雜,各種電子設備飽受干擾,甚至喪失性能,表現在通訊、導航等方面。讓無線通信在特定的電磁波頻段工作,同時屏蔽無用的電磁波,是國內外科學家一直致力的研究。
在1.3—7 ghz的頻率範圍內,僅需披上一層電磁「防護衣」,武漢科技大學李享成師生團隊能讓任何一種電子設備實現90%以上的電磁防護。9月9日,記者了解到,該團隊自主研發磁場取向高能塗布機和新型模擬技術,可將團隊自主設計的「fecoru」(鐵鈷釕)三元合金薄膜實現可控化工業量產,已投入晶元、5g基站、艦船等產品使用。
團隊部分成員合照
釕在近6年才被科學家發現具有室溫鐵磁性。團隊將釕摻雜進鐵、鈷兩種磁性元素,經過多次模擬測驗,於去年4月成功制出第一款「fecoru」三元合金薄膜,為晶元添上「防護衣」。該薄膜材料能有效覆蓋5g頻段,厚度僅200微米,電磁波吸收效率達到97%,高出其他器件性能近20%。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稱讚團隊成果「吸波性能超越國際領先水平」。
如何實現產業化?團隊決定自主研發裝置,利用塗布技術進行自動化量產。塗布是指將合金薄膜均勻塗覆在基材上,在這個過程中可通過控制塗層的均勻性、排列方式提高材料性能。團隊推算出鐵鈷釕磁粉的磁場取向,自主設計磁場取向高能塗布機,使粉體成膜過程中受磁場高扭矩而定向有序排列,從而塗得更薄、更均勻。目前完成了中試階段並大批量生產。
薄膜材料
為了讓新型薄膜材料應用到更多領域,團隊歷時4年自研強電磁損耗晶體結構預測模型,如今能夠十分成熟地按需定向設計材料。「晶體結構預測的參數設置尤為重要,某一小數值的錯誤可能引起全盤失敗。」團隊負責人羅港濤說,團隊在屢次實驗中確定多個金屬元素的晶格常數、磁交換常數等參數,通過這些參數利用預測模型可模擬合金組分。
團隊按照不同的場景和抑制頻帶範圍需求,精準調控合金組分、確定摻雜比例位點,尋找最合適的「fecoru」薄膜材料。羅港濤介紹,給晶元設計「防護衣」時,由於摻雜比例、位點等不同,共有十幾萬種可抑制電磁波的晶體結構,但利用該技術可從中直接篩選76種性能出眾的結構再進行實驗驗證。除了晶元「防護衣」,團隊如今還設計出了抗太陽輻射、尺寸大、強度高的基站防護器件,以及抗鹽腐蝕、頻帶寬的艦船裝備。
團隊在實驗
據悉,團隊依託武漢科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得到了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擁有40篇sci論文,12項國家發明專利。相關成果已在民用大中型企業實現銷售,並在艦船裝備關鍵器件上得到應用。羅港濤表示,未來計劃探索醫療、衛星等領域,覆蓋更高頻率,讓更多國家重器穿上國產電磁「防護衣」。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