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的一家研究所里,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項新的專利產生,十米多高的專利牆上掛著成百上千項專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澱粉的重大科研成果,就是在這裡首次實現的。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青年科研人員 蔡韜:這個是我們人工合成澱粉的一個測試平台。2021年我們其實只是一個概念證明,最終是想走向產業化的,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一個工程化的測試。
這是一片玉米地,佔地3000平方米;這是一台能合成澱粉的生物反應器,大小1立方米。如果讓它們進行一場澱粉合成大賽,誰能贏?答案是旗鼓相當!這是魔法嗎?不,這是科學!
2021年9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里,蔡韜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不再只是依賴植物光合作用,而是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料,在催化劑作用下,像啤酒發酵一樣,生產出澱粉。澱粉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青年科研人員 蔡韜:比如說空間站,比如說月球、火星,在這些地方我們都沒辦法種植莊稼,能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合成我們想要的這種澱粉。
在從未開荒的領域實現原始創新突破,成績斐然,未來可期。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倒回到2015年,蔡韜和團隊最初在面對這項科研重任時,是否要接受挑戰,卻也彷徨過。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青年科研人員 蔡韜:這個課題極大概率可能失敗。你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很好的成果積累的話,比如說文章也好,項目也好,不管是我們原單位的考核,還是你到新的單位去找新的崗位的時候,都會面臨非常大的問題和挑戰。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接受全新的挑戰,如果失敗就意味著幾年的時間全部浪費,一無所有。
最終讓蔡韜敢於接下這項科研重任,勇氣就來自科研人員評價體系的變革——不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而是以向著目標進發的過程中,每一步的科研質量和實效定成績,讓科研人員能夠去做那些可能失敗的前沿探索。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青年科研人員 蔡韜:我們就考核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那這樣我們即使沒有實現澱粉的合成,但是我們一直在解決相應的問題,依然是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機制體制的改革上,會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做事情,比我更優秀的人,比我們這個工作更優秀的工作,會不斷地湧現出來。
激發出年輕人的創新活力,現在在這家研究所里,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項專利產生,十米多高的專利牆,掛著成百上千項專利。越來越多可能讓工業、製造業出現翻天覆地變革的原始創新正在湧現,助力我國搶佔未來產業新賽道。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副研究員 曹琦琛:從0到1,從1再到無窮,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也可能在我們身上能夠實現,這是我們所希望的,如果沒有,那至少我們也為之努力過,裡面有我們的付出,我覺得也是值得的。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副研究員 廖小平:一定要把你那份能量發揮出來,讓它往前再走得更快一點,讓下一個接力的人能夠再往前走得更快一點。總覺得自己還有點能力,想去發揮一下。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