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
通訊員 張啟山
7月底,滬渝蓉高鐵宜昌至涪陵段項目初設審查會在重慶召開,標誌著項目離開工又近了一步。
這一重大項目的重大進展背後,離不開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下稱「鐵四院」)智能勘察設計技術的鼎力支持。
作為中國高鐵設計的龍頭企業,伴隨著空間信息科學、5g、人工智慧等快速發展,以及新技術、新設備在鐵路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更廣泛,鐵四院近年來持續加大數智化技術研發投入,將數智化轉型作為企業「頭號工程」重點推進,結下了累累碩果:測量初測階段縮短工期30%;定測階段減少外業人員規模30%,平均每年減少數千萬元成本。
當前,鐵四院正全方位開展以400公里時速高鐵、600公里時速高速磁浮為主的「高端前沿系統集成技術」,以及以站城融合、綠色建設為主的「特色品牌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厚植世界一流專精特新沃土。
無人機空中勘察
解決「卡脖子」問題
讓鐵路工程測量更精準
以往,鐵路勘察高度依賴人工操作,手腳並用,費力又費時,gps信號也不穩定。
伴隨著我國高鐵的迅猛發展,需建立大範圍高精度控制網並對鐵路軌道進行精確測量。2022年,鐵四院智能勘察團隊接到新任務:基於北斗建立一張高精度工程式控制制網,讓勘察人員足不出戶,就能為鐵路建設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務。
北斗高精度可視化監測系統
「利用北斗建立的測量網,24小時運行,實現自主可控,並降低了測量誤差逐級傳播的不利影響。」鐵四院數智化事業部智慧研發所所長鬍曉斌說,用自主研發的北斗星地一體化增強定位技術,即便沒有網路信號,只要看得到天空,勘察人員就可實現高精度定位。
去年,《基於北斗導航系統的鐵路及航運領域應用技術研究》通過結題驗收,成果推動了鐵路行業技術進步和智能化轉型。
滬渝蓉高鐵勘察現場,正是這一技術首次應用。勘測人員在沿線布設了12個地基觀測站和4個星基觀測站,建立起高精度工程式控制制網,勘察人員可以做到實時厘米級、事後毫米級的鐵路工程測量。
地下水下勘測都有尖板眼
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數據採集
走進鐵四院化希瑞創新工作室,地質雷達儀、超聲波陣列儀、水上多道地震反射儀、水底淺層剖面儀、瞬變電磁儀等高科技儀器隨處可見。
「這些儀器看起來高深,其實與醫院裡的ct掃描儀、核磁共振儀、b超儀類似,就是用來為地球『問診把脈』,探測地球內部結構與構造。」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化希瑞說。
鐵路建設在施工前,必須進行專業的物探,深入了解地下情況。創新工作室成員在多地開展試驗,嘗試了近10種新技術與方法設備,創新開發了多源頻率域地震勘探新技術與裝備。
運用新研發的物探裝備,解決了電磁機械干擾難題,有效克服建築交通阻隔難題,且裝備遠程監控、便攜高效。如今,僅需一部手機控制,即可完成數據採集,操作便捷、質量可控。
水上測量船
此外,2019年,鐵四院首次將智能測量船引入武漢樞紐直通線水上勘察。水上測量船將衛星定位、感測器與智能導航控制等多項技術相結合,能高精度、智能化、集成化解決水上勘察難題,船開到哪裡就測到哪裡,效率提升3倍,「以往需要一至兩天、五個人才能完成的水底地形圖,現在半天、兩個人就完成了。」
工作人員使用3d眼鏡
鐵路工程現場地質資料測繪後,戶外測量人員用無人機拍回來的圖像,戴上3d眼鏡,就像行走在現實的山川河流中一樣。
記者在鐵四院的系統上看到,宜涪鐵路等鐵路沿線的山川、建築、道路等地物、地貌信息,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大數據總覽全局。
生成逼真影像
把地球「搬」進電腦
測量完成後,海量數據彙集到了鐵四院數據中心:以tb(太位元組)計算的數據,經後台處理系統的編譯、整理、匯總,最終生成逼真的影像——「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系統
「數字地球」是鐵四院於2019年研發的綜合系統,裡面建築物每一面都有逼真的影像、確切的數據,可以不斷放大圖像,解析度達5厘米。同時,它還是一個實時共享平台,不同專業不同工種的人員可以同時上線操作,即時獲得最新數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協同成本。
記者看到,隨著電腦滑鼠不斷移動,上面顯示的每座山峰、每棟房屋的立體圖像清晰可見,連山峰的高度、坡度,房屋的長、寬、高等都一一顯現。
數據這麼多、這麼精準,實操中如何讓渲染效率高、不卡頓?對此,鐵四院項目團隊在地理地質信息系統中增加演算法,讓數據更輕量化,數據調度和動態載入效率也更高。
依託「數字地球」,鐵四院還開發出智能選線系統,只要輸入起點、途經點、終點,人工智慧就能自動設計線路。系統1小時生成方案群,並從上千個方案中選出最優的5個方案。而以往,鐵路選線設計主要依靠工程師識別圖紙相關信息,一條線路擬訂往往需要半個月。
》》》新聞鏈接《《《
「一鍵成圖」
1分鐘完成長100公里的鐵路三維建模
設計師夢想的場景:輕點滑鼠,如同「神筆馬良」一樣,從海量資料中提取資源,實現「一鍵成圖」。鐵四院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智能設計系統的突破,已將這逐步成為現實。當前該系統在20餘個項目中成功應用。
鐵路三維建模
在「滬渝蓉高速鐵路」宜昌至涪陵項目五峰—恩施南段的示範應用中,鐵四院設計師輕點滑鼠,30公里長的路橋隧方案「一鍵生成」,設計效率提升超過30%,而以往,100公里線路的三維建模,需多名設計人員加班加點一周才能完成。
據解釋,該系統集成了設計方案智能決策、二三維模型自適應創建、設計成果自動輸出等多項智能化功能,有效解決了傳統設計依賴人工經驗、設計效率低、聯動更新難等問題。
鐵路智能勘察設計平台已陸續推出了100餘個設計功能模塊,從點到面,大幅提升了鐵路勘察設計效率和質量,其中,路、橋、隧等鐵路關鍵結構工程設計軟體採用脫平台技術,可基於國產圖形引擎運行,自主化率達90%以上,打破了過去20年對國外圖形平台的過度依賴。
(通訊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