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人類歷史!嫦娥六號去月背挖土,它會怎麼挖?

2024年05月03日18:31:35 科學 3521

即便到今天,仍然還是有人相信月球是空心的,既然它是空心的,那大概率它就是外星人設計建造的一個巨型結構,專門用來監控咱們地球啦。欸,好萊塢也是真會蹭熱度——如果你看過電影《月球隕落》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很荒謬對不對,但為什麼就是有人相信呢?很簡單,因為月球依然神秘,尤其是月球背面。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來,各國的探月任務都把月背當成了主要目標。而我們的嫦娥六號任務則更是邁了一個大步,直接去月背採樣並返回。它們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對月球再了解得多一點。

好,憑什麼嫦娥六號可以去月背挖土?它會怎麼挖土?它又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新認識呢?下面咱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創造人類歷史!嫦娥六號去月背挖土,它會怎麼挖? - 天天要聞

中國月面挖土不是第一次

其實到月球挖土咱們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年底,嫦娥五號就已經成功實施過一次幾乎一模一樣的任務,只不過那一次,它著陸的地方,還是在月球的正面。那是咱們中國的第一次月面挖土,但還不是世界的第一次。因為算上嫦娥五號,人類曾經在這顆離我們最近的天然衛星上挖過十次:

上個世紀nasa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有六次成功登月,每次登上去之後都不忘挖呀挖,於是共挖回了380公斤的月球樣本,算是數量之最;接著就是蘇聯的三次月球無人採樣任務——月球16號、月球20號以及月球24號,它們共帶回了326克月球樣本;最後,中國的嫦娥五號則從月球表面帶回了1731克的樣本。

所以從月球採樣並安全返回,似乎已經不是一個太難的事情了,真正難的,是去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為什麼?

月背採樣返回的難處

因為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既幸運也不幸的被地球潮汐鎖定了,導致它的自轉速度和公轉速度逐步的趨同,最終的結果就是月球只能「直面」地球,而對於月球背面我們則無法在地球上看到——月背,落在了咱們的視野盲區。

同樣的道理,除了是視野盲區,月背也是無線電盲區,當然也就是通信盲區啦。因此,任何飛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測器,都無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聯繫。地球上的無人區就夠可怕的了,何況它還是在月球上。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一困擾呢?想想當你照鏡子的時候想看看自己的背面能做什麼操作?請個人幫你在身後再拿一面鏡子嘛,它起到了一個讓光線中轉的目的。所以同樣,想要跟位於月球背面的裝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於月背的「鏡子」才行——它就是咱們的鵲橋系列中繼衛星。

為啥叫系列?因為鵲橋衛星截至目前,已經有兩枚飛行在月球背面了。2018年的鵲橋一號,成功保障了嫦娥四號跟玉兔二號的月背軟著陸,踏上了人類首次的月背之旅。而今年3月,鵲橋二號則率先嫦娥六號一步,提前到達了月背上空,用升級了的裝備來保障嫦娥六號在月背的一切行動。

所以你看,月背咱去過、挖土返回咱也玩過,這次還有多員大將在空中盯著,咱能沒有底氣再去創造個第一次嗎!底氣十足呀!

嫦娥六號會怎樣挖土?

那麼接下來,嫦娥六號到底會怎麼在月背挖土呢?這個,咱們可以借著嫦娥五號來看看。

因為這兩者除了去的地方不同外,本身的系統組成幾乎一模一樣——都是由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著陸器組成的,這些部分加在一起重約8.2噸。

到了月球軌道,它們會這麼打配合:

著陸器會在進行一系列的降軌機動、動力下降、姿態調整後,軟著陸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羅環形山附近,然後用鏟子和鑽頭分別在月球表面與月面以下收集月壤樣本與月岩樣本,收集的樣本放置在上升器的容器中;

於是接力棒交到了上升器的手中,在著陸器採集樣本完成後,它會從月面上升,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會合、對接;之後轉移樣品到返回器,完成這一任務後它便退場了,會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分離;

樣本轉移到返回器後,軌道器會攜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到達預定位置後釋放返回器,軌道器的任務也完成了;剩下的,就只有返回器了。 被釋放後的它,在大氣層中打了兩次水漂後,最終返回到地球表面,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月背樣本。

月背樣品帶回後做什麼用

哇,所有的神秘都隱藏在這大約2000克的樣本之中啦......

當然,說所有的,肯定是不對的。首先,嫦娥六號任務不光是要到月背挖土,它所搭載的一系列科學儀器本身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新鮮的知識。其次,想要真正搞明白月球,靠一兩次任務遠遠不夠。但至少,通過這些來自月背的土壤,我們對月球的了解,一定會增進不少。

具體可能是哪些呢?讓我們大膽的來預測一下:

第一、月壤成分和演化:月球背面的地質環境與月球正面存在差異。通過採集月球背面的樣品,科學家可以研究月壤的成分、礦物組成和地球化學特性。這有助於理解月球的演化歷史,以及它與地球和其他天體的關係。月球背面的岩石和土壤可能包含更古老的物質,因為它們較少受到撞擊事件的影響。這些樣本將提供有關太陽系早期演化的重要線索。

第二、月球內部結構:月球背面的地質構造和內部結構對科學家來說仍然是一個謎。通過分析月球背面的樣本,我們可以了解月球的地殼、地幔和核心的組成和性質。這對於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第三、月球背面的磁場和熱流:月球背面的磁場和熱流分布與月球正面存在差異。採樣返回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月球內部的物理過程,例如熱傳導和地磁活動。

第四、月球背面的撞擊歷史:月球背面相對平坦,存在大量的撞擊坑。通過分析這些撞擊坑的樣本,我們可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撞擊歷史,以及這些撞擊對月球表面和地質構造的影響。

結語

當然,除了這些,嫦娥六號任務還搭載了法國、歐空局、義大利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於是,在促進國際合作、共同拓展人類對月球的認知疆域方面,嫦娥六號也能做出貢獻。

了解了這麼多,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已經開始期待來自月背的土壤了呢。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 | 甘戍冬 科普視頻創作者

審核 | 孫志斌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出品 | 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創造人類歷史!嫦娥六號去月背挖土,它會怎麼挖?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 天天要聞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由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消化內鏡護理專委會主辦、嘉定區中心醫院承辦的健康諮詢活動在嘉定區紫雲廊公園舉行,普及胃病防治知識。圖為醫生為市民科普健康知識。馬偉勤攝(人民視覺)日前,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做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慧未來突破 - 天天要聞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慧未來突破

7月6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演講中指出,人工智慧確定的趨勢是走向通用智能,不確定的三大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慧的變革。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 天天要聞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近年來,義大利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發生了多次引人注目的火山噴發。近日,專家警告,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變得更加活躍,甚至發生噴發。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冰川可能正在悄悄為未來更具爆炸性和更頻繁的火山噴發埋下伏筆。「冰川通常會抑制下方火山的噴發量,」 研究...
【公共資料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 天天要聞

【公共資料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利用公共資料庫發現牙線使用與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複雜關係,看懂「挖數據」發文的黃金機會!關心健康的你,可能聽說過PFAS,一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的有害物質,因其在環境和人體中極難降解而備受關注。它們存在於不粘鍋、防水服、食品包裝等眾多產品中。那麼,我們每天使用的牙線,是否也可能成為PFAS的暴...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 天天要聞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來源:黃山交通旅遊廣播】各位好,我是小野。昨天,我們進入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此時,暑氣正濃、高溫頻發,南北方有的「蒸煮」有的「燒烤」,咱們黃山就好了,二者皆有。繼昨天「燒烤」之後, 受「丹娜絲」影響,周四之前我市將有一次風雨過程,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 天天要聞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在電影《流浪地球》里,韓子昂作為重型卡車的高級駕駛員,執行著運送發動機推動燃料火石的任務。然而,《流浪地球》還是落後現實了。在內蒙古伊敏露天煤礦,重型卡車根本不需要韓子昂。幾百輛由中國華能、徐工集團、國家電網、華為聯合出品的全國首型取消駕駛室的純電無人礦卡——「華能睿馳」礦卡正在伊敏煤礦同時「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