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刊復旦耳聾基因療法,全球首個臨床研究掀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

2024年01月25日13:01:35 科學 5774

《柳葉刀》刊復旦耳聾基因療法,全球首個臨床研究掀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 - 天天要聞

今天(1月25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領銜在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正刊(the lancet,影響因子169)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aav1-hotof基因治療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9:一項單臂研究」的全球首個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研究。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基因治療在遺傳性耳聾患者臨床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開啟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

該研究在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科主任李華偉教授帶領下,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主導合作完成。

先天性耳聾患者全球高達2600萬,我國每年新生約3萬聾兒

「快看,他敲門有聲音了!」顏女士(化名)激動地說。顏女士面前,她患有先天性耳聾的2歲兒子牛牛(化名)正興奮地對著門又敲又拍,嘴裡還咿咿呀呀。

「1歲多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對任何聲音都沒反應,也不會講話。他以前敲門是不帶聲音的,只是輕輕地把手放到門上,模仿人家敲門的動作,但是敲不出一點聲音。」 顏女士說。

這是無聲世界的深淵。牛牛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耳聾,並且是最嚴重的那種——全聾!

如果不接受治療,他的世界將永處無聲之中,更不能說話。正當顏女士陷入絕望之極,她聽說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市五官科醫院)啟動了針對otof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耳聾基因療法臨床試驗,便立刻預約了舒易來主任醫師的門診。

經檢查評估,牛牛的情況符合治療要求,並參加了這項臨床試驗。經過一個月的治療,牛牛終於能聽到聲音了。

像牛牛這樣的先天性耳聾患者全球高達2600萬,我國每年新生約3萬聾兒,其中60%與遺傳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關,嚴重阻礙了兒童言語、認知以及智力發育。然而,目前臨床上尚無任何治療藥物。

基因治療,根治遺傳性耳聾潛力策略

隨著生物醫藥技術的革新和發展,基因治療被認為是根治遺傳性耳聾最有潛力的策略之一。基因治療通過遞送載體將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遞送到內耳,表達功能正常的蛋白,恢復正常功能,從而在根本上恢復或改善耳聾患者聽力。

為了解決遺傳性耳聾無葯可醫這一世界難題,舒易來教授深耕耳聾基因治療領域十餘年,帶領團隊歷經多年探索,聯合多方合作,最終研發出針對otof基因突變的耳聾基因治療藥物(rrg-003),並自主創新開發出精準、微創的耳部遞送路徑和裝備。

otof基因(表達耳畸蛋白)的致病突變會引起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dfnb9),即聽神經病的一種類型,患者通常表現為重度、極重度或完全聽力損失和言語障礙。我國嬰幼兒聽神經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變致聾的發病率高達41%。

otof基因主要參與耳蝸內毛細胞突觸囊泡釋放神經遞質,從而大腦能感受聲音。內毛細胞中耳畸蛋白表達的缺失會導致聲音刺激信號無法正常傳遞至聽覺神經通路,而引起耳聾。

腺相關病毒(aav)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療遞送載體,然而otof基因超出了單個aav的裝載容量。為克服大基因內耳遞送難題,研究團隊利用aav的雙載體遞送系統,即由兩個aav載體攜帶otof基因,恢復了otof耳聾動物模型的蛋白表達,顯著改善了聽力。

舒易來教授說,「打個比方,一輛車搬不動它,需要兩輛車一起搬,藥物注射入人體後,這兩輛車需要合併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基因發揮作用。」

五官科醫院成立「基因和細胞治療中心」

研究團隊在小鼠和猴模型中進行了安全性評估。基於這些研究基礎,2022年6月,該項目獲得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倫理批准,2022年10月,該團隊正式發起臨床試驗招募,並隨後實施全球首例遺傳性耳聾患兒的基因治療。之後,從大齡兒童到小齡兒童,陸續納入多例患者完成基因治療。目前最長的患者隨訪時間已達1年以上,患兒已經可以進行日常對話。

該臨床試驗共有6名otof突變耳聾患兒接受了基因治療。通過耳部微創的方式,將該藥物一次注射到患者內耳,5名患兒在接受治療後聽力和言語功能得到明顯恢復。

《柳葉刀》刊復旦耳聾基因療法,全球首個臨床研究掀耳聾基因治療新時代 - 天天要聞

這是全球第一個取得療效的耳聾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也是該領域目前成系統的、病例數最多的臨床試驗,也是全球第一項雙aav載體的人體試驗(first-in-human)。

本次臨床突破,也是一次院企合作、利用互補優勢高效推進產學研轉化的嘗試,眼耳鼻喉科醫院借力基因科技公司在藥物開發上的經驗,打通了基因治療藥物研發、產業化設計、工藝生產、安全評估等通路,建立了產學研發展新模式,極大地推動了耳聾基因治療的發展,為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為貫徹落實《上海市促進基因治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增強基因和細胞治療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提升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能力,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成立「基因和細胞治療中心」,以造福患者為源動力,開展耳聾、眼病和頭頸腫瘤等基因和細胞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周行濤院長表示:「將全力支持並積極鼓勵科技前沿探索和臨床轉化研究,努力攻堅克難,期待更多劃時代的新突破,更好地守護人民健康。」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李華偉教授、王武慶教授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陳正一教授、東南大學柴人傑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呂俊博士生、王會博士、程曉婷主治醫師、陳玉鑫助理研究員以及王大奇助理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本項目得到醫院工作人員、團隊其他成員的大力支持,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項目的資助。

  作者:唐聞佳

文:唐聞佳圖:受訪方編輯:顧軍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著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路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