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發表了一個動態,主要是跟中國的R&D(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有關。
他在動態當中提到,中國在基礎研究當中的貢獻基本為0,因為給錢太少,長年來,R&D/GDP只有1%,而發達國家至少是2%的水平。有些國家如日本美國達到3%,以色列和南朝鮮高達5.7%和5.8%。
另外何院士還特別提到,我國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小於5%,而發達國家一般是15%,有些國家甚至超過30%。
那我國的科研投入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跟發達國家真有如此大的差距嗎?
我們不知道這些數據到底是何院士自己說出來的,還是經過認真核實;我們也不知道這條動態到底是他本人發的還是一些代運營機構發的。
但這些數據明顯已經過時。
實際上目前我國的R&D佔GDP比重早就超過2%了。
根據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投入達到3.09萬億元,是2012年的3倍,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
另外2022年R&D/GDP比重已經從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這說明目前我國科研投入強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增長非常快,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不過有一點確實是真的,那就是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相對比較低,但也沒有何院士所說的那樣不堪一擊。
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951億元,是2012年的3.9倍,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的比重為6.32%,連續穩定在6%以上,而並不是像何院士所說那樣,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低5%。
另外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還是很大的,並不像何院士所說那樣,我們對全球基礎研究的貢獻是0。
最近十幾年,我國的基礎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論文發表量最大的國家,論文的引用量也是位居全球前列。
比如2021年,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佔世界比重為24.8%,比2012年提高17.5個百分點。
雖然在這些高倍引用論文當中,大多都是一些應用型的論文,但其實基礎研究論文也不少。
提到基礎研究,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中國的基礎研究不行,因為中國獲得諾貝爾等一些國際大獎的人數太少,尤其是在自然科學上面,基礎研究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學獎,這跟美國,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都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很多人就是說中國基礎科學不行。
但實際上我國的基礎研究也一直在不斷取得進步,有些基礎研究其實也是處於全球前列的,比如物理學領域的量子通信、核反應堆中微子振蕩模式、鐵基高溫超導等等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對全球基礎科學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
而且為了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我國也成立了很多先進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所以我國的基礎研究並不像何院士所說的那樣,對全球的貢獻是零。
可能意識到了自己列出的數據不妥當,所以何院士已經把9月7日發表的那條動態給刪除了。
只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很多基礎研究的效率確實並不高,投入產出相對比較低。
比如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廣西審計廳廳長在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作了《關於2022年度自治區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這份報告提到了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但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佔比0.71%;另外還有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而實現成果轉化0個。
其實類似這種現象在全國都不少見,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經費並不少,但很多科研經費並沒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所以導致科研投入產出效率比較低。
另外對一個國家來說,基礎研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是不可能見成果的。
我們不否認目前全球大多基礎研究都是由歐美的一些國家貢獻,但是這些歐美國家的基礎研究也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實現突破,都是經過上百年的積累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而中國的基礎研究發展相對比較晚,雖然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科研投入非常多,但大多數科研都是為了解決實際應用而進行,真正投入科基礎科研的資金並不是很多。
而最近幾年我國明顯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國家也一直在出台各種政策,成立各項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基礎研究的發展,甚至把基礎研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我相信稍加時日,我國在基礎研究上面會取得更大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