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進註:近日,因俄烏衝突,能源問題幾乎每天刷屏,各類分析更是眾說紛紜,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好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劃,和龐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戰》(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問題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結論點出:「人與動物的差別不在於對工具的利用,更在於對能源的利用。一直以來,能源危機之說虛虛實實。石油和礦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發展,卻使得當代能源危機成為一個偽命題」……現在看來毫不過時,那就從07月06日開始,特選摘其中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能源、環境和人口
(接上)2008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波蘭波茲南)上,倫敦經濟學院統計學教授萊尼. 史密斯說,目前很多科學家過分地誇大研究結論,這將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也浪費大量寶貴時間。他說在世界各國一道探索對抗氣候變化新辦法的關鍵時期,科學家們僅靠試驗參考模型得出來的數據,被政府、組織、以及一些急於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個人誇張化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很危險的。
本來,氣候科學是人類諸多學術研究中比較新的一門學科,理論基礎和研究實踐都很薄弱,真正學識高卓的權威專家還少之又少,現在連雲的性質還說不明白,三天後的天氣都預報不準呢。面對「全球暖化」這樣的超級課題,人類真正掌握的規律性還少得可憐,尤因涉及門類眾多的廣泛學科,所謂「隔行如隔山」,人們很容易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偏概全;因此,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應提倡多領域出發、多學說並存,不同科學家展開爭論,給不同的見解以探討的空間,才有利於認識的提高、真理的發現,決不可以武斷地下結論,更不可用大躍進、放衛星,群眾運動的方式大轟大嗡。
近年來主流媒體對溫室效應幾乎一面倒,好萊塢式的驚悚感性宣傳深入人心,紛紛表態的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絕大多數是氣候領域的門外漢。哥本哈根會議居然開成了萬人大會,據說高峰要求進場的多達三萬四千人,來自民間的「環保」積極分子,瞬間填滿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正為拯救人類的最後機會展開「全球行動」,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場規模巨大的朝聖式群眾運動。
「變暖派」無視「懷疑派」的「未定論」 ,試圖用行政手段和輿論壓力強行通過一系列關係重大的全球性決策,引起了「懷疑派」的強烈不滿。他們指出,這是極端環保主義和科研人員為了爭取捐助和經費,製造假象並誤導媒體的結果;更有甚者,全球暖化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個政治議題,各派勢力利益角逐的一種非常手段,以至政治與科學界聯手腐敗的溫床。
出席哥本哈根峰會的全球三大氣候陣營——歐盟、以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指除歐盟以外的其它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從地圖上看,這些國家的連線很像一把傘。)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77國集團(截至2008年6月,77國集團已有正式成員134個),以及44個最不發達的國家,還有面臨「沉沒」高風險的小島聯盟等,在關鍵議題上存在很大爭議。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不免成為一場縱橫捭闔的「互責遊戲」(Blame Game),或者說一場「不要怪我遊戲」(Don't-Blame-Me Game)。
事出突然,但非意外。哥本哈根峰會開幕前夕,英國科學界鬧出一起「氣候門(Climate Gate)」醜聞,給大會增添了荒謬怪誕的背景色彩。
電腦駭客攻破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伺服器,11月17日在一個氣象科學家網站公開披露了多達16兆,包括過去10年上千封往來於英國和美國高級氣象研究人員間的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文件。其中暴露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現象:大批主張地球變暖的全球「頂尖」氣象專家,不僅不能確定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人為篡改對自己學術主張不利的重要原始數據,以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起到巨大作用。
例如,在1999年11月16日,英國著名氣候學者,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負責人菲爾. 瓊斯(Phil Jones)教授給同事的一封信中寫道:「剛才《自然》雜誌的麥克耍了個手段,將近20年的每階段的氣溫增加了(從1981年起),這是為了隱瞞這一事實,氣溫實際是降低了......」
醜聞曝光後,瓊斯教授承認「確實存在選擇性地採用數據的問題」。當晚他就被停職了。
自稱為「保守派」的捷克理論物理學家比爾森(Lubos Motl Pilsen),在「參照系」(The Reference Frame)博客上表示,他詳閱這些檔案及電子郵件後,認為這些科學家不只杜撰資料,還操控利害關係人。他找到一份檔案「提供宣傳者20項建議」,包括如何「運用情緒」,必須「將警訊與鄰近地區串連起來」。他指責,「氣候科學家更沆瀣一氣,阻擋某些研究報告發表,甚至聯手將《氣候研究》這份期刊從同儕評鑒清單中移除。」
這些電子郵件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一大批科學家企圖排除異己,但所用的理由不是氣候學和物理學,而與心理學、 社會學比較相關。這些學者操控的氣候電腦模型,不免使人聯想起了催生本輪金融危機金融模型騙局。這些模型的研究對象都是複雜的「混沌系統」,背後都有著一個大得不能垮掉的超級產業,都能帶來不堪回首的災難性的後果。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是研究自然和人為氣候轉變的世界權威機構,在聯合國報告撰寫中扮演領導角色。鑒於醜聞的嚴重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小組在大會召開前宣布,將對此事展開調查。東英吉利大學自身也成立了「獨立」調查組。瓊斯的同仁,鼓吹「全球暖化」的另一位主力人物,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曼恩(Michael Mann)教授也因涉案被大學方面進行調查。(待續)
(思進註: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