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2022年11月02日19:50:08 科學 1466

辣椒可以說是一種常見的蔬菜,四川、江西、湖南等省份更是「無辣不歡」。但正是如此尋常的東西,在伊萬弗蘭科國立大學那裡卻有了新發現。

近日,來自那裡的科學家烏利亞娜V·塞馬紐克以及奧列·盧什恰克公開他們的研究成果:適量攝入辣椒能夠幫助減緩機體老化速率,或可拉長13%的壽命。相關成果發表於知名科學期刊《Food & Function》上。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選擇果蠅進行實驗。相比於人類基因,果蠅的相似率達到60%以上,和人體疾患相關基因一致的有70%,它的衰減方式和人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果蠅也有著和我們相似的生物鐘,那就是白天勞作晚上休息。因此,科學家認為可以把果蠅作為衰老模型。

科學家將濃度為0.04%-0.12%的辣椒粉添加至果蠅的食物里,之後對它們的生存期長度進行跟蹤。結果發現,它們在攝入辣椒粉食物後,存活長度拉伸了9%-13%,而且壽命拉長程度還可能和辣椒粉濃度呈正比。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辣椒越辣,壽命越長?人們不禁這樣猜測,但結果卻很現實。科學家在後續研究發現,辣椒濃度達到3%時,雄性果蠅生存期反而減少了9%,大有適得其反的意思。由此可見,即便是吃辣,也要在合理的範圍內。

除了辣椒之外,科學家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西藍花、牛肉等食物提取到微量的「WLife」類物質,在科學家的試驗中表現比辣椒更大的壽命拉伸潛力,科研界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2021年,東京大學在《Nature》上發文,指出65歲老人藉助上述「WLife」類技術,體內衰減細胞已經還原到與年輕人相似的水平。而這次實驗他們邀請20名六旬以上老人參與測試,安排他們每天攝入定量的該物質,堅持90天後檢驗他們的衰減相關指標,包括肌肉性能、胰島、睾酮、聽力等等,均發現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而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可知,該物質率先發現於哈佛的辛柯萊教授。他本人對於自己的研究頗有信心,在他的示範下,家裡父母妻子乃至寵物都在嘗試。50歲時,他還接受一次過一次生理年齡檢測,竟然僅僅測出30歲的生理年齡。

在諸多科研結論之下,加上生科企等相關技術的成熟發展,國際亰東數據顯示,「WLife」已經成為抗衰老領域的重要分支,被近百萬40-70歲的百萬富豪觸及,並且留下數萬條直觀反饋。而科學家對於從日常食物中提取到新物質也更感興趣,辣椒提取物或將得到更深層的研究。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吃辣椒可以幫助減少血管的鈣化,而我國60歲以上老人中大概有70%存在各種程度的主動脈鈣化狀況。血管鈣化會導致長壽蛋白基因表達異常,而辣椒素可以使其得以恢復,從而減緩鈣化。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再者,辣椒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等,還包括一些抗氧化成分及膳食纖維,適當攝入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營養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免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院還發現常吃辣還可以減少高血壓,飲酒人群常吃辣椒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甚至降低了28%。

辣椒還被發現能加快機體新陳代謝,有益於體內菌群平衡,增強腸道蠕動,提高胰島素細胞活性、減少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等等。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既然辣椒有這麼多好處,那是不是就可以放開了吃?

答案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種人其實是不適合食用辣椒的。

其一,腸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常吃辣椒,雖然其有助於腸胃的蠕動,但長期攝入可能刺激腸胃,或許會引起腹瀉。

其二,痔瘡患者不適合。這類人群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可能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導致更加明顯的充血,反而會加重痔瘡或者便秘的癥狀,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好事。

拉長13%壽命?科學家從辣椒中發現新物質,可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 天天要聞

其三,膽囊炎患者不適合吃。辣椒會讓胃酸的分泌增多,而且引起膽囊收縮不規律,加重炎症等等,尤其是有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減少辣椒的食用。

其四,空腹的時候盡量避免食用辣度偏高的辣椒,因為這時候胃部比較脆弱,而且沒有其他食物的中和,因此可能承受不了辣椒的刺激性,反而出現胃部不適。

總之,辣椒雖好,也要吃對才行。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