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2021年10月11日16:23:09 科學 1636

融媒體記者 裘佳


雙腳在7個腳踏上來回移動,雙手握住兩個手柄,隨著指環的撥動,顯示屏上的圖像視角不斷變化。操作者正全神貫注地進行著這一系列動作。這可不是在玩網路遊戲,這是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學部正在進行中的一台機器人肝膽胰外科手術。

今年5月31日,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學部劉榮主任團隊完成了第5000例機器人肝膽胰手術,成為國際上首個突破5000例機器人肝膽胰手術的外科中心。從2017年的1000例到如今的5000例,肝膽胰外科醫學部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創造了機器人肝膽胰手術領域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劉榮 教授

現任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學部主任、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學會執行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智能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機器人醫師分會副會長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種更精細也更便於操作的手術工具

機器人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相比,其操作過程大有不同。機器人通過將醫生的動作變成分解的數字化,再到手術台還原動作,由機械臂來執行。「如果說腹腔鏡是讓我們的眼睛離開了患者的真實術野,機器人則是讓你的手和眼離開了手術台。」劉榮這樣介紹機器人。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機器人的一大特點是手術更為精細。「和腹腔鏡一樣,機器人的攝像頭也是3D的,但更為真實,和我們肉眼還原的差不多。另一方面,機器人的術野放大倍數更高,可以放大10倍以上,而腹腔鏡通常為3~5倍。同時機械臂的手上動作自由度更大,7個自由度、540度旋轉,做起來就更靈巧方便了。這樣一個工具用在臨床上,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任何一個新工具、新方法進入應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各方面的質疑、甚至反對。「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花那麼多錢就做了這麼個手術,明明這樣那樣的方法就能完成,為什麼要用機器人去做?』」這時劉榮往往會這樣給他們舉例子:你明明有一輛自行車為什麼要開汽車?騎自行車又環保又鍛煉身體,但如果需要到達更遠的地方呢?需要花更多力氣、更多時間。機器人也一樣,一方面,對於一些精密的手術,機器人可以提供更好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節省時間,減少對醫生體力方面的要求,降低對醫生的損傷。

「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之前因為長時間做腹腔鏡需要單腿站立,我的膝關節是壞的,右腿懸空,右肩向上傾斜,走路脊椎是歪斜的,坐著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坐正了,其實是斜的。這些都是長期做腹腔鏡操作對術者帶來的損傷。機器人相對來說損害就少了,最明顯的就是坐在操作台上進行,膝關節不受力。過去一天做三台大的開放性手術,下來肯定是大汗淋漓,現在用機器人做,一天做三台,不會覺得很累。可以說這就是工具帶來的便利。」

劉榮認為,機器人和腹腔鏡一樣,都是一件開展手術的工具。關鍵是把握好這個工具的優點,使用過程中找出規律,摸索出簡便易行的手術新方法,並加以推廣,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

持之以恆和開拓創新,才能走到世界前列

2011年11月,一台機器人左半肝切除術拉開了肝膽胰外科醫學部機器人肝膽胰手術的序幕。之後的1000例、2000例、3000例……到如今的5000例,肝膽胰外科醫學部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而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劉榮團隊幾千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和辛勤的付出。

「手術是有學習曲線,比如說肝臟切除手術的學習曲線大概在60~80例,沒做到60~80例,手術都不成熟,就很可能會犯錯誤。前10例的時候是非常容易犯錯誤的,機器人手術操作沒有觸覺,全靠熟悉程度,用視覺代替觸感。」劉榮告訴記者,在做第一例機器人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時花了10多個小時。後來做到第8例,劉榮暫停了這個手術,直到兩年後找到了新的方案後才重新開始。做到100例時,手術時間已降到了3個小時以下,非常成熟。而類似的開放手術需要4~5個小時,並且開放手術需要4個人在手術台,而機器人手術只需要台上一名助手,主刀醫生在外操作機器人就可以。

「機器人手術的術野有別於傳統手術和腹腔鏡,術野變化,所有的技術路線都要改變,包括通道建立、布局、縫合等,都要經過曲折的摸索。我們找了數學、工科的人為我們做計算找出最優的空間布局,做了幾百例才形成固定的模式,在全國乃至全球推廣。當做到1000例時,國內外關於機器人做肝膽胰的手術都沒有成熟的方法,因此當時就站在了國際前列。」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利用這樣的新工具,劉榮團隊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榮氏手術」便是其中之一。傳統認為,胰腺是兩端固定的,切斷了便不能再接起來,因此過去對於胰腺、胰頸部的腫瘤切除後只能進行胰腸吻合和胰胃吻合,缺點是導致胰液和腸液或胃液混合後形成強腐蝕性消化液,給患者造成了很多併發症。而劉榮團隊通過輕度遊離胰腺後方,並創造性地對胰腺切緣縫上兩個圈線,提高胰腺邊緣抗拉力2.75倍,放入支架進行完全對接縫合後也解決了縫合導致的血管扭曲問題,預防術後血栓,縫合後一個禮拜就自己長上了。「正常的胰管直徑僅2毫米左右,如果沒有放大10倍的工具,便無法研究出這樣的術式。如今做了幾百例這樣的機器人手術,患者都獲益了,目前已在全球推廣。」

只要有利於患者的都應該掌握

正是這種骨子裡的敢於嘗試、敢於創新、永不言敗的精神,劉榮帶領肝膽胰外科醫學部一直走在前面,除了機器人肝膽胰手術,腹腔鏡胰腺切除、腹腔鏡肝膽癌切除等,許許多多的國家第一例在這裡誕生。

2002年開展的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通過先將要切除區域的血管阻斷,在無血供下內鏡下切除肝臟腫瘤,降低了開腹手術肝臟翻動和血流導致的腫瘤播散負荷,大大提高了肝癌5年生存率。該創新點在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我們對於團隊每個人都是有要求的,並不是說你只要掌握機器人這個新工具就行,對於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任何手段只要是有利於患者的,都必須掌握。」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劉榮告訴記者,機器人肝膽胰手術也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它與腹腔鏡、開腹手術並非割裂。「超過15公分的腫瘤放大術野後就像在一座山前去找一個小物件,這種手術一般建議直接開刀。而如果只有5公分的腫瘤,最好還是用機器人和腹腔鏡。再如切膽囊的情況下,機器人要比腹腔鏡多一個孔,更費時間和金錢,其實用腹腔鏡是最好的。所以什麼樣的病適合用什麼,只有三種手術方式都掌握了,才能根據不同患者找出最佳的手術方法。」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緊跟時代步伐,用科技護佑生命健康

未來機器人肝膽胰手術將何去何從?劉榮認為,機器人首先是個工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將來可能會有自動化的機器人設備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如縫合、簡單的切除手術,或是針對具體的病或具體手術的機器人,值得期待。此外,我國在5G遠程技術方面比較領先,未來遠程機器人手術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擁抱科技,中國肝膽胰機器人外科領跑世界|建黨百年·醫界豐碑 - 天天要聞

劉榮認為,理想狀態下,將來的機器人應該是一個醫學上的控制平台而不應該是單一的工具,從手術設計到術中的使用、監督、評價,到隨訪、數據整理等應該綜合到一起,成為醫學上的重要工具和平台。

「醫學工具的變化和最新的科技進步息息相關。真正的現代外科進步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有關,之後才有柳葉刀、鉗子、剪刀等手術工具;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了電能才有麻醉機、呼吸機等器械;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發展,20世紀80-90年代出現了腹腔鏡,如今人工智慧的出現使機器人手術成為可能。下一個工業革命的變化會是什麼?我們作為應用科學,應該用好工業變化、信息技術的成果,緊跟時代步伐,在生命科學中發揮光和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