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2021年09月24日21:10:21 科學 1219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會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

咱們盤點一下人類在飛向太空和深空探索過程中的那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瞬間吧!

1.首顆衛星

公元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

它又叫人造地球衛星1號、史潑尼克號和旅行者號,是人類史上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

斯普特尼克一號的構造很簡單,衛星本體是一隻用鋁合金做成的圓球,直徑58厘米,重83.5公斤。圓球外面附著4根彈簧鞭狀天線,其中一對長240厘米,另一對長290厘米。衛星內部裝有兩台無線電發射機——頻率分別為20.005及40.002兆周,無線電發射機發出的信號,採用一般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此外還安裝有一台磁強計,一台輻射計數器,一些測量衛星內部溫度和壓力的感應元件及作為電源的化學電池。雖然構造簡單,但該有的功能都有了。

升空後因為電池電量較少,當時也沒有太陽能,所以無線電信號只發送了3周。而在3個多月後,它只圍繞地球轉了1400多圈,最後失去動力並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中消失。

斯普特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導致美國的極大恐慌,並造成史潑尼克危機,因此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2.將首隻動物送入太空

公元1957年11月3日(也就是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太空之後不到1個月),人類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斯普特尼克2號的主要任務是將一名活著的乘客送到太空,工程師選擇狗作為乘客,因此開始尋找合適的狗。他們從莫斯科街頭撿到一隻三歲的流浪狗,把她帶回總部,起名為萊卡。這也是第一個進入宇宙的旅行者。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3. 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在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Sputnik)後,美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加快了本國衛星計劃的研究速度。

1958年1月31日,探險者1號( Explorer 1)在美國在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納爾角發射升空,這是美國的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

太空競賽正式開始,科學也進入了太空時代,這是美國太空科學任務的一個里程碑,探險者1號搭載的儀器做出了太空時代第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發現了地球周圍的范艾倫輻射帶,這與地球上生命的存活息息相關。隨後的1958年10月1日,NASA成立。

4.最古老的人造衛星

公元1958年3月17日,美國工程師用一枚先鋒號三級運載火箭將先鋒1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這是繼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斯普特尼克2號,美國的探險者1號之後的人類第4顆成功入軌的人造衛星。

先鋒1號人造地球衛星,於1958年入軌,如今依然在太空中運行。

她是人類有史以來,送入太空之後,在太空中飛行最久的人造物體。

儘管先鋒在1964年停止與地球通信,但它將在軌道上保持數百年。這也使她成為仍在太空中的最古老的人造衛星。

先鋒號長壽的關鍵之一就是它的確微不足道。 先鋒號是一個金屬球,重量僅為3磅(1.5千克),跨度為6.5英寸(16.5厘米),比籃球還小。 或者,正如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稱其為「葡萄柚衛星」。

儘管尺寸很小,Vanguard卻是開創性的。 這是第一架太陽能飛船,它從六個火柴盒大小的面板吸收能量。

未來的太空旅行者也許可以去參觀先鋒1號,近距離觀察人類最古老的太空考古遺址。

5.人造行星

月球1號(俄語:Луна-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是人類第一個空間探測器,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月球1號從距離月球表面5000多千米處飛過,並在飛行過程中測量了月球磁場、宇宙射線等數據,這是人類首顆抵達月球附近的探測器。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順利升空,隨即離開地球軌道。這使它成為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擺脫地球引力場的航天器。

月球1號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了第一個人造行星,它將永遠地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450天。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6.命中月球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再次挑戰撞擊月球的艱巨任務。

1959年9月13日,僅僅經過1天多的飛行,月球2號就命中了月球。

它是第一個擊中月球的人造物體,在撞到月面之前,向地球發回了有關月球磁場和輻射帶的重要資料。

7.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959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月球3號探測器,它的主要任務是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因此,蘇聯對月球3號的發射時間和飛行軌道作了精心安排,它沒有直接快速飛向月球,而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飛行後緩慢地繞到月球背面,在距離月球6200千米處經過。當它繞過月球背面時,太陽恰好在月球3號後面,照亮遠離地球一側的月面,使月球3號可以拍攝人類不曾見到的月球背面圖片。

月球3號與前兩個探測器大不相同,比它們更重,並且設計十分巧妙。圓柱形的外形,首次攜帶了兩台焦距不同的照相機,使用了太陽能電池,並採用氣體噴嘴控制姿態。

在通過月球背面的40分鐘內,兩個探測器3號光學相機拍攝了29張照片。其中17張照相底片在飛行途中完成自動沖印,然後通過電視掃描轉換成電視信號,再通過無線通訊裝置傳送回地面。儘管最後得到的照片解析度很低,而且只覆蓋了月球背面70%的區域,但卻記錄了人類對月球背面的第一次觀察,展現了人類以前從未看到過的景象。

8.首次將動物送入太空並成功返回

史波尼克5號(俄語:Спутник 5)是20世紀60年代蘇聯載人航天計劃東方計劃中一顆東方號原型試驗飛船,執行了東方號飛船的第三次試驗飛行,這次飛行也是第一次成功將動物送入軌道並安全返回的太空飛行。這艘飛船於1960年8月19日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上搭載了2隻蘇聯太空犬Belka 和Strelka,1隻灰兔、40隻小鼠、2隻大鼠和若干蒼蠅、植物和真菌。飛船於次日返回地面。所有的生物成員存活。Strelka之後生了六隻幼犬,其中一隻被蘇聯政府當做禮物送給了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在死後Belka 和Strelka的遺體皆被保存,Belka在莫斯科被展示,而Strelka則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9.太空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在遠地點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圈。

此次飛行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他駕駛的東方一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航天器,飛行了108分鐘。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0.亞軌道

1961年5月5日,「水星」號載人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獲得成功。此次飛船的飛行高度為186公里,飛行時間僅僅持續了15分鐘左右,飛行距離約為400公里。

「水星號」飛船是美國第一個載人飛船系列,從1958年起開始研製到1963年後結束,總共進行了25次的飛行試驗,其中有6次載人飛行,其中還有以黑猩猩和獼猴等動物做實驗,以驗證生命有無生還可能。飛行時長共歷時54小時左右。在這6次中,僅有4次真正進入軌道運行,其餘兩次都是繞地球不到一圈的亞軌道飛行。

「水星」飛船總長約2.9m,底部最大直徑1.86m,重約1.3~1.8t,由圓台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座艙內只能坐一名航天員,設計最長飛行時間為2天,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為34小時20分,繞地22周。

其實,「水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載人空間飛行的突破,把僅載一名航天員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飛行幾圈後安全返回地面。在此期間,需要考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在失重環境中的工作能力以及對發射和返回過程中遇到超重的忍耐力等。最為重要的是要解決飛船的再入氣動力學、熱動力學和人為差錯對以往從未遇到過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響等問題。

為了完成這一目的,「水星號」飛船在飛行時,它的姿態控制系統基本上以自控為主,另有兩種手控方式作為備份。航天員僅在必要時使用手控裝置控制飛船的飛行姿態,在飛船操縱方面僅起到輔助作用。

「水星」計劃的實施,完成了載人飛行的全部基礎性研究工作,為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1.通信衛星

公元1962年7月10日,人類第一顆能夠用於跨洲際電視轉播的通信衛星成功入軌。

這顆名為電視之星的衛星,在7個月的時間裡,忠實地執行了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傳輸跨大西洋電視信號的使命,實現了著名科幻作家和數學家克拉克博士的有關通信衛星的設想。

直徑達30米的巨型天線用來接受人類第一顆跨洲際通信衛星的信號。藉助這樣的天線和太空中的通信衛星,在大西洋兩側的人類可以實現電視和電話信號的溝通。

通信衛星的出現,使得人類觀看大洋彼岸的賽事的夢想成為了可能,造福了全球的球迷。

2018年世界盃的足球,正是為了紀念這顆衛星,而取了同樣的名字:電視之星。而且其塗裝也在向那顆衛星致敬。

12.第一顆成功的行星探測器

1962年8月27日,美國「水手2號」(Mariner 2)探測器發射升空,並在當年12月份飛掠金星,從而成為人類首個成功飛掠另一顆行星的探測器。

這次任務不僅讓我們大大加深了對金星的了解,同時也讓NASA積累了對遙遠深空中的探測器進行準確操控的經驗。在飛向金星的途中,這顆探測器發生了一些故障,但美國宇航局的專家們成功克服了這些困難並最終使得任務取得成功。

在它所取得的各項成果中,有一項是對太陽風進行了成功的測量,另外還確認了地面觀測所給出的結論,那就是金星表面的溫度極高,這是一個與地球完全不同的「地獄行星」。

水手2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個實現了對地球以外的行星進行近距離探測器的人造物體。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3.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

1964年11月5日,美國發射了第一顆火星探測器——水手3號,因火箭發生故障它未能進入地球軌道,任務失敗。

11月28日,美國又發射水手4號探測器,它成功地飛掠過了火星,最近距離只有1000千米。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水手4號探測器帶有成像系統、宇宙塵埃探測器、宇宙射線望遠鏡、電離室、氦磁強計、輻射俘獲探測器、太陽等離子體探測器等設備。

它的探測與數據傳輸一直持續到1965年12月31日,是早期行星探測器表現最出色的一個。

它從距離火星1萬公里處拍攝了21幅照片,它傳回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照片顯示了類似月球的隕石坑地貌——不過在後來的任務中發現這是火星的古老地貌,在火星上卻並不是典型的。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美國所發射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探測器是人類首次同時派兩艘飛船去探測火星。水手6號和水手7號探測器環繞火星的赤道和南極地區運行,拍下了200張火星照片,並對火星上的大氣及其表面進行了分析。

兩個探測器搭載的主要儀器有成像系統(兩台電視攝像機)、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紅外輻射計、天體力學實驗、S波段掩星實驗儀和錐形輻射計。

水手6號在最接近火星(赤道以南)15分鐘前,兩台電視攝像機開始以每42秒自動拍攝一次火星照片,17分鐘內拍攝了24張近景照片,這些照片被儲存在磁帶錄音機中,然後在飛行20小時後以每5分鐘一幀的速度傳回地球。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水手7號拍攝了93張火星的遠景和33張近景圖像,顯示了與水手6號非常相似的複雜隕石坑地形。

14.太空出艙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出艙。在那次偉大的太空行走中,列昂諾夫曾經歷了數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1965年3月18日,當列昂諾夫搭乘「上升 2 號」宇宙飛船,到艙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後。由於宇航服在真空中開始膨脹,直接導致他在返回飛船的過程中被卡在艙門外。列昂諾夫冒險地將氧氣排出才慢慢回到艙內。在後來的回憶採訪中,他甚至告訴我們,如果當時沒辦法回到飛船里,就會吞下事先準備好的藥丸自殺。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5.人類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員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963年6月16日駕駛的「東方-6」號航天飛船飛向太空。捷列什科娃成為世界第一個飛進宇宙的女性。

1961年,蘇聯的尤里•加加林飛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而此時的捷列什科娃還只是一名紡織廠女工。她和航空俱樂部的女友們一起聯名給有關部門寫了一封信,強調男女平等,並呼籲派一位女子登上太空。不可思議的是,不久之後,姑娘們都被邀請去莫斯科參加集合了全國各地姑娘的航天員選拔。經過3個月的層層篩選,捷列什科娃被選中,從被選中到第一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中間又過去了兩年,在這段時間內,捷列什科娃接受了種種宇航員所必需的嚴酷的訓練,終於贏來了女性航天員最偉大的時刻。1963年,捷列什科娃搭乘「東方6號」太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繞地球48圈。

她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獨立對一艘宇宙飛船進行了全程手動操縱的女性宇航員。

16.著陸月球!

1966年1月31日,前蘇聯發射「月球-9號」探測器,並於2月3日首次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成功。月球9號著陸後,打開了頂部的4個花瓣狀天線並向地球發送信號,之後開始拍攝著陸區附近的黑白照片,並向地球發回了照片。月球9號在月面一共工作了四天的時間,直到1966年2月7日因電池耗盡而結束工作。蘇聯對月球9號傳回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月球表面是堅固的,人類完全可以降落在月球上。在這之前,很多人甚至認為人類登陸月球會下陷,這顯然被證實是荒誕的。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7.繞月飛行

1966年8月10日,在蘇聯的月球9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造物體第一次月面軟著陸半年之後,美國的月球軌道器1號成功被月球捕獲,實現了第一次繞月飛行。

1966 年 8 月 23 日,美國環月飛行器「月球軌道器1號」正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運行,期間拍攝了這張地球影像。這是人類飛行器第一次在外太空中拍下的地球全身照,不僅是黑白的,而且很粗糙。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了大量月球照片,為人類的載人登月提供了數據支撐。

「月球軌道器1號」為無人自動探測器,屬於月球探測器的一部分,是第一艘繞月飛行的美國航天器。它的主要目的是拍攝月表平坦區,以選擇和確認勘測者計劃和阿波羅任務的安全著陸點,另外,它還配備了收集月球地質、輻射強度及微流星體撞擊數據的設備。

「月球軌道器1號」探測器攜帶了一套柯達相機系統,在完成拍照後可以立即掃描膠片,並將影像轉換成連續視頻信號,然後用柯達製造的地球接收器接收該信號。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共拍攝了42幀高解析度和187幀中等解析度的照片,涵蓋500多萬平方公里的月球表面。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從1966年到1967年,美國發射了5顆「月球軌道器」環月軌道探測器,除「月球軌道器1號」在接到指令後成功撞月外,有的月球軌道器則隨著軌道的降低,在失去控制的情況下下自由墜毀在月球表面。

18.載人登月!

公元1969年7月20日,協調世界時20點18分04秒,人類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

隨後,兩名宇航員踏上月球表面。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這一過程通過電視播放到全美,嬰兒潮一代的許多美國人都認為這是他們的人生中最具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之一。許多工程師也認為這是科學和工程學歷史上一個鼓舞人心的時刻。

阿波羅11號的第三名成員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獨自留在月球軌道的指揮艙內。他常常被人們遺忘,但對人類登月使命的成功同樣至關重要。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大約15個小時後從月球表面返回指揮艙。在太空飛行8天後,三人安全返回地球。

阿波羅11號於7月16日由土星五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是美國宇航局阿波羅計劃的第五次載人任務。宇宙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大部分組成。指揮艙是宇航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服務艙包括推進系統、水、電和氧氣;登月艙是載人登月的專用設備。

載有三名宇宙員的指揮艙於7月24日返回地球並降落在太平洋。

「我們選擇去登陸月球,不是因為這個任務簡單,而恰恰是因為它困難!」——肯尼迪

阿波羅11號從月球帶回了21.55公斤的月壤樣本,人類科學家可以觸摸真實的月球土壤了。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19.月球開車

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自然天體上開車。

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兩名宇航員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上開車的宇航員,他們駕駛的巡航者一號在月球上行駛了約27.9公里的行程,並且留下了在月球上行駛的驚人畫面。同時這輛月球車也是第一輛裝有月球導航系統的車輛,不用擔心宇航員迷失方向,在車輛上可以顯示宇航員距離登月艙的距離和角度,使得他們能夠在月球上放心馳騁。

20.環繞火星

水手9號於1971年5月30日發射,1972年1月3日成功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飛行的人造衛星。

水手9號成功拍攝了火星全貌,發回7329張照片,確認火星上並不存在運河,火星的一個半球上有許多環行山,外貌很象月球,另一個半球則比較平坦。

橫亘在火星西半球的長3769公里、深處7公里的水手谷(火星最為明顯的地貌特徵),就是為了紀念水手9號而命名的。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21.飛掠木星

公元1973年12月3日,美國先鋒10號探測器成功飛掠木星,成為人類第一個近距離探測木星的航天器。

「先鋒10號」穿越火星軌道後,同年7月進入小行星帶,1973年2月安全無恙地通過了這個危險區域,徑直向木星飛去,開始了對木星這顆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的觀測。這位重270千克的「使者」飛行了21個月,行程10億公里,於1973年12月5日風塵僕僕地來到木星上空。從它發回的資料來看,木星上奇異的大紅斑是一個聳立在10公里高空的雲團。這雲團可能是一個強大的逆時針旋轉的長壽命旋渦,也可能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先鋒10號」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終於克服了太陽引力場,成為第一艘逃離太陽系的宇宙飛船。

22.旅行者一號—拜訪星際空間

1977年9月5號,旅行者1號探測器搭乘「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飛天,它攜帶者人類最美好的希望一飛衝天,飛向了茫茫的宇宙深空。從此,旅行者1號離開家鄉,開始了一場不回頭的冒險傳奇之旅。這是一場註定沒有歸途的旅行,一路上只有寒冷與孤獨作伴。

旅行者1號是第一個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衛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 它是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一旦其攜帶的電池耗盡,它將繼續向銀河系中心前進,再也回不來了。

「旅行者一號」宇宙飛船上搭載的一枚噴金銅唱片,據了解這張唱片有兩個小時內容,循環播放可以使用10億年,音質也不會出現衰減。

這張世界上最耐用的唱片,是人類特意製作給外星文明的禮物,在宇宙飛船航行在太空時,這張唱片2個小時的內容中,涵蓋了地球上各時代、各個區域、各個民族的音樂,再加上地球中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就連自然界的聲音都有35種,疾風驟雨,蟲鳴鳥叫等種種大自然的聲音均有錄製甚至還包含了英國十大暢銷專輯,這張唱片的目的只有一個,在外太空希望能夠通過音樂尋找到不同的文明,讓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多一個夥伴。

這張唱片為了保障它的耐用性,特意使用了陶瓷的唱頭和鑽石的唱針,最為給外星文明帶來的禮物,這張搭載著地球音樂的唱片,更是使用了耐用性非常高的噴金銅唱片,而為了保護這份禮物在太空中能夠永遠播放下去,這個唱片裝置還被裝在一個保證安全的鋁盒中,陪著宇宙飛船一起在浩瀚的太空中尋找未知的外星生命。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23.哈勃太空望遠鏡—窺視恆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當時建造的最先進的軌道觀測裝置,它於1990年4月24日升空、飛向宇宙。自那以來,它拍到了令人驚嘆的宇宙最遙遠星系、壯觀的超新星和鄰近行星的照片。哈勃太空望遠鏡重塑了我們對宇宙的基本理解,並幫助闡明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24.旅居者號-人類第一部火星車

「旅居者」號是火星科學探測的開創者,是在火星上真正從事科學考察工作的首台機器人車輛。它於1997年7月4日成功登陸火星,不僅是一輛自主式的機器人車輛,同時又可從地面對它進行遙控。「旅居者」號是於1997年與火星探路者又稱:火星「拓荒者」號共同登陸火星的機器火星車。

「旅居者」號配有六個車輪,體積很小,只有10.5公斤重,數據均為在地球上測量時所得。在將近三個月(83天)的時間裡,它穿過了布滿沙土的地形,拍攝了大約550張照片,並將數據和圖片發送回來,為地面研究人員提供了關於火星天氣的大量數據。

仰望星空,回顧人類百年太空探索史 - 天天要聞

25.國際空間站

在距離地表約400公里的高處有一座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的龐然大物——國際空間站。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它自開建以來,已經兢兢業業工作了20餘年,立下戰功無數,闖出赫赫聲名,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重返月球?星際殖民?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