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外籍碩士生Kiprotich Koskei在農膜污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年05月11日22:48:22 科學 1150

過去二十年來,常規LDPE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逐年增加,能否以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LDPE地膜,尋求破解地膜殘留對旱作農田的污染、同時維持較高生產力,是影響旱地農業發展的基礎科學問題。針對這一關鍵問題,熊友才教授團隊在2018-2019年設計了玉米農田土壤中不同殘膜添加水平的填埋試驗,共設置7個不同梯度處理,比較了常規LDPE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的差異。結果表明,無論添加何種類型的殘膜,土壤中殘膜量越高,對土壤玉米生產力和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越顯著。塑料殘膜對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和養分等理化性質的影響在高殘留量處理中表現最明顯。殘膜的存在改變了土壤貯水動態和作物最終耗水量,進而影響整個生育期的玉米生物量積累和最終產量。土壤有機碳變化不顯著,全氮顯著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土壤C/N降低,且隨殘膜添加量的增加該效應有加重的趨勢。微生物量C和N隨著殘留物的增加而減少,而微生物量C/N比在兩年的填埋處理後沒有顯著變化。

蘭州大學外籍碩士生Kiprotich Koskei在農膜污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天天要聞

來源: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5521

近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外籍碩士生Kiprotich Koskei和Alex Ndolo Munyasya為並列第一作者、熊友才教授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論文標題為「Effects of increased plastic film residue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productivity in agro-ecosystem」,該研究對長期覆蓋常規低密度聚乙烯(LDPE)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對玉米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觀測、評估和比較,在可降解地膜富集的生產效益和環境效應研究方面有重要開拓價值。

該項研究主要從土壤的角度揭示了兩種類型殘膜對農田玉米生產力產生影響的機理。上述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殘膜碎片可以在物理上阻礙作物根的生長和土壤毛細管作用。全生物降解殘膜由於在土壤中可部分降解,土壤剖面中水分流動性能比LDPE殘膜添加的地塊要好。因此,與LPDE相比,其他相關參數如水分利用、營養循環、微生物代謝等可能在全生物降解殘膜處理中表現更好。綜上所述,LDPE殘膜對土壤性質和玉米生產力的負面影響程度高於全生物降解殘膜,但它們對玉米農田的不利作用相似。

該項研究在殘膜污染防控和旱地農業生態領域具有重要開創意義,第一作者Kiprotich Koskei和Alex Ndolo Munyasya是蘭州大學外籍碩士研究生,迄今為止發表的為數不多的高質量研究論文作者。該文發表是蘭州大學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指標。研究得到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支持經費(2018-29-5)、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和教育部海外名師項目(Ms2011LZDX059)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

Kiprotich Koskei,男,肯亞籍,1990年出生,生態學專業,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2020年畢業)。2017年受肯亞農業大學(JKUAT)校長推薦和中國留學基金委選拔,該生到蘭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農業生態學,師從熊友才教授,主要開展地膜殘留對玉米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及機理研究。

文字:王珊 王鵬洋

編輯:范竹清

責編:許文艷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