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對於那些對於乳牙未換的孩童來說,在掉了牙的情況下,很快就會長出新牙。而對於失去牙齒的成年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雖然正常成人的口腔有32顆牙齒,但大約1%的人口由於先天性疾病而有過多或缺少的牙齒。
近日,通過研究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牙齒形成背後的遺傳基礎,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和附近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已經找到了被稱作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和 Wnt 的一對分子。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揭示了如何幫助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成年人再生牙齒的新線索。
現代醫學已經發現,單個牙齒的形態發生取決於幾個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BMP,或骨形態發生蛋白,和Wnt信號。BMP和Wnt不僅參與牙齒的發育,它們還可在人類發育的各個階段,對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生長起到調節作用,對應的是一種被稱作子宮致敏相關的基因(簡稱USAG-1)。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在小鼠和雪貂上展開了一系列實驗,以期揭示它們是如何影響牙齒的發育、且最終找到利用這些過程來再生治療牙病的新方法。此前研究表明,USAG-1 會和BMP 和 Wnt 相互作用,因而科學家們猜測它們或可提供干擾 USAG-1 行為的新方法。
因此,科學家們研究了幾種針對USAG-1的單克隆抗體的作用。單克隆抗體通常用於治療癌症、關節炎和疫苗開發。結果顯示,一些抗體導致小鼠出生率和存活率低,證實了BMP和Wnt對全身生長的重要性。
然而,一種很有希望的抗體只破壞了USAG-1與BMP的相互作用。用這種抗體進行的實驗表明,BMP信號對確定小鼠牙齒的數量至關重要。而且,一次給葯就足以長出一整顆牙齒。隨後的實驗顯示雪貂也顯示了同樣的試驗結果。
這項研究首次展示了單克隆抗體對牙齒再生的益處,體現了針對子宮致敏相關基因-1或USAG-1的抗體刺激患有先天性牙齒髮育不全的小鼠的牙齒生長的可能性,並為目前只能通過植入物和其他人工措施解決的臨床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框架。其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科學進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