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三都7月2日電 題:從「五缺」到「5G+」 貴州三都打造智慧醫共體破解基層看病難
作者 馬春曉 周燕玲
從高處墜落導致骨折的患者王華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衛生院檢查後,僅10分鐘就拿到了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影像科醫生出具的檢查結果,在醫共體總院醫生的遠程指導下,周覃衛生院醫生順利為患者實施了手術。
「以前拍片子要到50多公里外的縣醫院,現在鄉鎮衛生院就能拍片並進行治療,很方便。」王華7月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王華的治療過程正是三都自治縣因地制宜學三明醫改經驗,以5G+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平台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實踐證明。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三都自治縣域內就診率達91.74%,人次同比增長5.71%。
時間回到3年前,三都自治縣面臨著「缺人才、缺技術、缺管理、缺設備、缺資金」的「五缺」難題。如何解決「五缺」,重新定位謀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三都自治縣選擇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先後學習了三明市和兄弟縣市的醫改經驗後,根據縣域實際在縣域內建立一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由縣人民醫院牽頭,構建「一核兩翼、三區一網」的醫療服務格局,同時實施人事、薪酬等改革盤活資源,讓醫療隊伍、醫療服務「動起來」。
在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黔南州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及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下,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建成了急診急救「五大中心」,提升縣域急診急救能力;以二級醫院建設為標準,規範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提升鄉鎮醫療服務水平;以縣鄉專科共建為輔助,不斷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全力提升鄉村服務能力。
2025年3月,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介入導管室正式啟用,針對心腦血管、神經外科、腫瘤等疾病,介入手術的開展,及時解決患者的病痛,贏得生命時間,同時也減少了患者舟車勞頓的痛苦及成本。
「在『組團式』幫扶專家和東西部協作幫扶專家的帶領下,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已成功完成300餘例介入手術,其中包括多台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填補了三都自治縣在醫療介入領域的空白,為老百姓看病就醫提供了便利。」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術紅說。
圖為患者用遠程門診系統線上與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專家進行交流。馬春曉 攝
2024年2月該院籌建5G+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平台。目前,該平台已啟用,實現醫共體業務包括入出院人次、門急診人次、處方、雙向轉診、健康管理、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監管;醫療大數據平台還實現了輔助管理、運營分析等功能;影像、檢驗、病理、心電、急救等「共享中心」的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實現了「升華」,進一步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不斷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提升醫院規範化管理水平。
2025年4月三都自治縣5G+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平台榮獲全國第七屆智慧醫療創新大賽新賽道一等獎和最具發展潛力獎。2025年7月底前該信息平台將實現縣、鄉、村數據全覆蓋。由於三都自治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新院區面積較大,醫院還考慮依託信息平台建設院內物流系統和導航系統,方便患者就醫。
三都自治縣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還通過5G+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平台,整合全縣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性病管理等數據,構建起「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健康管理網路,使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達90%以上,群眾投訴率下降16個百分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