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告誡:年紀大了,寧可早晨多睡睡覺,也別在早上做這3種運動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很多老人退休以後,覺得時間寬裕了,早上五點多天還沒亮就起床鍛煉去。

家屬攔都攔不住,說是「不能廢了身子骨」,早起走走,呼吸點新鮮空氣,活得才精神。

這想法聽著好像挺對的,但醫生看多了事,心裡門兒清:年紀大了,有些事真不是早做就好,尤其早上那段時間,有些運動不但不養生,反倒是奪命的「催化劑」。

年事已高且身有舊疾者,更易遭受疾病侵襲。

最常見的一個動作,就是天剛亮就出門跑步。

不少老人有這個習慣,穿著運動鞋就往公園沖,沿著河邊、馬路邊、操場跑圈,有的還挺拼,一跑就是兩三公里,還自誇比年輕人都耐力強。

可醫生一聽這,心就涼半截。清晨是心腦血管最脆弱的時候。

那會兒血壓還沒穩定下來,血液也比較濃稠,交感神經剛醒沒多久,心跳容易加速。

這個時候去跑步,相當於一邊讓心臟猛跳、一邊逼著血管收縮,出事概率是平時的好幾倍。

根據一份歐洲心臟協會統計報告,超過42%的晨間突發心梗案例,發生在清晨6點到10點之間,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有個共同特點:當天早上進行了劇烈運動。

中國這邊也有報道,天津某小區一位退休老教師,天天堅持晨跑,那天5點40出門,6點10倒在了河邊小道上,120趕來時已經無力回天。

家人覺得他身體素質好,不該這樣,可就是「好身體」撐著,把風險都壓住了,等爆出來,已經收不了場。

另一個很讓醫生揪心的,就是清晨廣場上常見的那種太極或者慢動作拉伸運動。

聽起來溫和,動作也慢,怎麼還可能出問題?關鍵是「溫度」和「關節」這倆事。早上身體還沒完全熱起來,肌肉、筋膜、關節囊都處於「冷凍」狀態。

特別是冬天,老人穿得多,活動還不充分,手腳一動就是「嘎吱嘎吱」,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感覺,但其實軟組織、肌腱、椎間盤都在「吃苦頭」。

上海這邊有個康復科醫生說過,好幾個來診的老人,都是早上拉筋拉著拉著「腰一扭、腿一閃」,就開始疼了。

一查,有的是腰椎小關節紊亂,有的是膝關節滑膜水腫。

拉伸本身不是錯,問題是拉得早、拉得猛,而且身體還沒準備好,肌肉溫度低,彈性差,一拉就容易拉傷。

特別是那些年紀大了還跟著視頻做「高抬腿」「側彎腰」的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關節已經不吃得消了。

要是年紀再大一點,骨質疏鬆比較厲害的,早上一拉,椎體都可能骨裂。

還有一個更詭異的動作,是很多農村老人喜歡的「甩手操」。

兩手前後甩,幅度越來越大,有的老人甩得特別猛,腰都甩得打響聲,覺得特別暢快。

這種運動於中老年人而言,著實是對其平衡感的一大考驗。

人一上歲數,前庭功能會退化,本體感覺也跟著變差。早上是最不適合做這種需要「左右協調、大幅運動」的時候。

天剛亮,血糖處於偏低狀態,神經傳導速度也慢,稍微一晃頭、甩胳膊,腦子就容易供血不足。

北京一位60多歲的大爺在公園做甩手操時突然摔倒,頭磕在水泥地上,當場昏迷,後來被診斷為急性顱腦損傷。

醫生分析說,是動作突然加速,導致短暫腦供血不穩,加上地面有點濕滑,失衡了。

很多人沒意識到這個動作的「反重力特性」,就是人在甩胳膊、晃腰時,身體的核心穩定性是必須時刻在線的。年輕人能補得上,老人補不上,就摔了。

問題不是甩手、拉筋、跑步本身有錯,而是做這事的「時間點」不對。

清晨,尤其是5點半到7點之間,人體還處於「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切換」的敏感時段,這時候強行拉動肌肉、衝擊血管,就跟在發動機剛啟動時猛踩油門一樣,太猛、太早,傷的就是最核心那部分。

再加上很多老人早上起床不吃飯就出門運動,空腹狀態下血糖本來就低,運動再把血糖進一步消耗掉,輕則發暈,重則低血糖昏迷。

特別是一些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清晨不吃飯直接鍛煉,等於主動去「撕開」身體的防線。

也有些人會帶個小餅乾以為能防萬一,其實沒那麼簡單,糖的吸收也要過程,真低血糖了,哪怕一片麵包也救不了你。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說的,是早上的空氣質量問題。

城市裡的空氣清晨並不是最好的,那時候風力小,汽車尾氣、工業污染沉降在地面,尤其是冬季霧霾多的地方,空氣中顆粒物濃度特別高。

很多老人覺得早上空氣「清新」,其實只是溫度低、風小,污染物沒被吹走罷了。

長時間在這種空氣中跑步、深呼吸,不但吸進去一堆顆粒物,還容易刺激氣管,誘發慢阻肺、哮喘、支氣管炎等問題。

醫生建議的辦法反倒很簡單:年紀大了,早上可以慢慢起來,醒了之後賴賴床,再起身活動一下手腳,吃點早飯,等太陽出來了、身體熱了、血壓穩了,再去公園溜達、壓壓腿、慢慢走。

像早上七點半之後到九點之間,是比較合適的運動時段,那時候心率逐漸恢復平穩,血壓不會那麼劇烈波動,大腦也清醒了,動作配合度高,摔倒、拉傷的風險小了很多。

很多老人其實有個誤區,覺得越早鍛煉越養生,但忽略了一個事實:老年人的身體不像年輕人,不是時間越早越有活力,而是恢復越慢、適應越慢。

清晨時的身體狀態,實則是一天之中最為「脆弱」的時段。這時候不補覺、不休息,反倒強行去鍛煉,真的不如多睡半小時,讓身體自己調一調節奏。

是不是所有早上鍛煉都不適合老人?有沒有一種運動,是早上做反而能幫老人「激活」身體的?

這個事說得細一點,醫生其實不反對老人早上活動,但得選對方式。

那種劇烈的、有快速轉換方向、有心率大幅波動的運動是不推薦的。

但像輕度拉伸運動、原地慢走、站立平衡練習、閉眼踩線、踮腳尖這些「微動作」,反倒是早上醒來後最適合做的。

特別是原地走步,不需要太多空間,腳踩地能刺激腳底神經末梢,傳遞到中樞系統,有利於喚醒大腦、改善腦供血。

運動不是錯,但錯的時間和方式,會把好事變成壞事。

老人想健康,不在於早起多麼勤快,而在於動得對,動得安全。有時候,不如多睡一會兒,讓身體自己醒過來,再出門,也是種智慧。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王曉光,歐鑄偉.老年人晨練中的常見誤區及其規避[J].武術研究,202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