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如下的問題?
1、追女生,她生氣了不理你,你馬上想去挽回?
2、你總覺得如果是你喜歡的人對你很熱情,你會很高興,所以你覺得你對別人熱情,對方對你冷淡就是不喜歡你。
3、跟女生接觸常常卡死在破冰環節,因為感覺對方回應不咸不淡的,感覺舔著個臉跟她尬聊很沒意思,但放棄了又不甘心。
如果你有上述的問題,那麼儒家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8個字也許可以幫到你。
實際上前兩天就很想做一篇關於儒家的「意必固我」的內容,但遲遲沒有啥靈感,所以就把選題放在這,剛好今天醒得早,打開手機看到個人在評論區留言,剛好可以用來舉例什麼是「意必固我」
他在評論區原話是這樣的:
就是不喜歡罷了,換位思考,如果你喜歡一個女生,女生表現得太熱烈你不僅不會不舒服,反而會非常開心。其實up一整個系列視頻都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女生不喜歡你,不存在什麼女生喜歡卻又覺得太快了的情況。)
相信熟悉我的朋友,或者經常看直播間的朋友會被這人的腦迴路逗笑,因為只要經常來看我直播聯麥的就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種腦迴路而翻車。
但他這種思維到底有什麼問題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想當然」,也就是這種言論在我們的直覺上很容易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仔細推敲。
我是這麼回應的:
你這種思維方式不是換位思考而是以己度人,換位思考往往是推己及人,兩者的區別是以己度人常常是站在個人慾望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推己及人則是站在他人感受的角度思考問題。
換個場景你就明白了,你作為賣家賣東西,買家跟你拉扯半天最後沒買,你會因為最後結果去倒推買家其實根本不想買,你會認為如果你要買東西你就不會拉扯這麼久,ok,當你作為買家,其實是因為擔心各種買回來怕不合適或者單純就是有點猶豫捨不得錢還想再看看,結果被賣家劈頭蓋臉這麼說,你就會覺得這個賣家很沒素質,這就是以己度人。而如果賣家說的是,沒關係,我有時候買東西也猶豫半天,你慢慢考慮有啥不懂的再問我,這你顯然就會更認可這個銷售。
所以為啥會以己度人呢?實際上是人們習慣性地通過行為去推斷他人的動機,而忽視對方處境,比如有的人一把年紀不結婚,有些父母只會覺得他們就是不想事不孝順,所以這些父母才會不擇手段地去逼婚。
在儒家思想里,這種現象或者思維方式被被稱之為「意」,通臆,說的就是因為人因為個人私心和利益,不去了解實際情況或者不考慮他人處境和感受而隨便下結論的毛病,後面還跟著」必,固,我」,分別指的是偏執,固執和自我中心,比如你覺得你熱情被冷淡就覺得對方是不喜歡你(意),你就不會覺得你的行為可能打擾了別人的邊界而是認定對方必然就是對你有不好的看法(必),就算別人提醒你太過了你也會覺得別扯了,我要是喜歡一個人我會巴不得別人也對我這麼主動(固),所以你是不是也對我有意見所以才借題發揮pua 我?(我),實際上我評論區這個邏輯閉環特別多,在儒家的見解里這是一個人要做君子首先就要隔絕的毛病,因為從他人的態度直接推斷動機無論是從思維還是語言表達都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隔閡心理的根本原因。
意必固我的出處
「意必固我」出自《論語·子罕篇》,原文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為孔子杜絕了四種思維和行為上的偏執。這四個字是儒家對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旨在引導人擺脫主觀、僵化、固執和自我中心的傾向,追求理性、通達與謙遜的人格境界。
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被稱為「君子四絕」,意指一個人要成為有修養的君子,對於這4個毛病就得斬草除根,一點都不能留,因為這4個毛病是導致人在面對複雜的事物,尤其是人際關係時產生偏激和僵化的心理,實際上這個2000多年前的認知放到當今社會依然是適用的,而且當今社會這種現象很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我提倡大家不要這樣,並不是說你們要多有修養,要多有素質,而是你老是在那「意必固我」很容易壞事。
事實上,在我13年關於情感教學的經驗中,男生追女孩犯的最大的毛病,也基本上是這4個字,很多男生在跟女生交往中,就算是天胡開局,也容易被這4個毛病玩崩。
而這4個字,排頭號的就是「意」,意是通假字,實際上是主觀臆斷的臆,什麼是主觀臆斷,就是缺乏事實的依據,憑藉個人感官上的直覺來做判斷,北宋理學家程顥對《論語》「毋意」的註解:意者私心之萌。意即主觀臆斷是個人私慾對事情的一種曲解,為何主觀臆斷他人時個人私慾對於事實真相的扭曲呢?
就如同在我評論區留言的人分不清什麼是以己度人什麼是換位思考一樣,因為他就是站在對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會導致人會天然地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就是正確的,他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也就是說,人們很容易混淆「對我不利」和「你不對」的界限,比如評論區的這位老哥就是因為我的內容否定他「主動熱烈」的行為對他不利,因為不用這種行為去接近女生,他就要另外想辦法,這樣就太麻煩了,乾脆就硬說別人抗拒他的主動熱情就是不喜歡他,然後就硬給自己的行為說個「換位思考」的理由,這是典型的先射箭再畫靶的做法,因為他就是想證明無論他怎麼做都沒錯,而是行為對象有錯,這樣就規避了需要再為這件事去投入精力去改變自己的不適感。
很多男生聚集在一起發出這樣的言論,比如「女生不主動就是不喜歡」「慢熱就是吊著你」這種典型又常見的主觀臆斷型言論,某種意義上就是為了倒逼女生要對他們有一些積極反饋,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不是不喜歡,是不是吊著,反正我就要硬給你扣個不喜歡我的帽子。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他們認為通過這種群體話術可以使得自己在跟女生交往中能夠少費點事,讓女生們為自己的脫單大業也擔點責任。
但這樣有什麼壞處,恐怕除開我之外就很少有人在網上講了,比如你很相信女生「不主動就是不喜歡」這個理念,比如你看上一個女生跟她發消息她沒及時回復你,你會覺得她這是不喜歡你,如果你做這種解讀的話會導致什麼?
你立馬就會感到不高興,在情緒上就會跟對方形成對立,然後要麼就開始心生怨恨地放棄,要麼就想一些方式去改變對方對自己的態度,比如你本來就已經認為她不喜歡你,你就會覺得如果要讓她接受你,你就得做額外的付出去討好她,俗稱「舔」。
所以無論你怎麼想,只要你認為「不主動就是不喜歡」,只要對方稍微出現一些冷淡的反應,你必然會產生情緒,這種情緒就會轉化成為你們彼此之間的矛盾。
但如果你覺得「女生不主動很正常」,你既不會生氣,也不會想用什麼方法和套路去刺激女生,只是會覺得需要多點耐心找更合理的方式去跟對方交往,或者你過幾天忙自己的事就把這個女生忘了。
如果後續這個女生找你,你還會想跟對方解釋這些天很忙,具體在忙什麼,這樣對方會感到被尊重,但如果你是因為對方對你冷淡,你報復性冷淡後對方主動找你,你很大可能就不會去解釋,反而有一種你好像得逞了,要把架子擺足的心理,哪種方式對於你們的關係有利我想各位心裡應該是有數的。
所以習慣性主觀臆斷碰到他人對自己回應不積極就是不喜歡的人,就必然導致在處理感情問題時開始有情緒,有情緒就會產生二極體思維,要麼放棄,要麼繼續就是「舔」,或者要使「招」,這就是儒家說的「必」,「必」指的是絕對化思維,二極體思維就是絕對化思維的一種。
比如我之前直播間就有個艦長,我就不點名了,為了自己所謂的「不舔」,活生生把他很喜歡,本來也對他有好感的女生錯過了,就是因為覺得女生對他反饋不是很積極,老約不出來,就總搞一些超關係的事情,後來好不容易有點進展了,自己又三心二意所謂通過「多撩幾個」來分攤焦慮,結果這個女生最後拒絕他的時候就說得很明白:我曾經對你有過期待,但是接觸下來我覺得你最愛的人是你自己。
原話可能不是這樣,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我相信有過類似經歷的老哥就知道網上流行的很多人對於感情的一些絕對化和二極體的思維有多愚蠢,愚蠢在哪呢?就在於這些想法會變成思維僵化的教條主義。
再舉例來說,有的人就特別喜歡問一個很常見但又讓人覺得很無語的問題,就是追女孩要不要天天聊天,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二極體思維。
這種問題很顯然要視關係、對方的態度以及兩人是否投緣而定,如果關係又融洽聊得又投緣當然可以天天聊,但如果聊得乾巴巴,關係又不好,那你天天聊又有啥意義呢?或者說兩個人關係已經很近了,需要你更近一步了,你還在那天天扯一些有的沒的,不抓緊時間約對方出來去確定關係,就會在這種每天毫無營養又浪費時間的聊天中葬送關係。
所以這種由「必」產生的絕對化思維導致的結果就是會開始固執己見,比如」表白死」、」絕對不能舔」,「不能對女生太好」這種絕對化思維開始在腦子中生根發芽了之後,別人提醒你,誒,兄弟,女生都跟你明示需要一個有一個儀式感的表白了,該去確定關係表白了吧?你就會說,你沒看網上都說表白死嗎?表白不是衝鋒號嗎?這時候表白就當了舔狗了,真愛你的女孩,即便你不表白,她也會跟你在一起。
這種人在遇到這種具體情況的時候滿嘴的互聯網話術,就跟我那個艦長說「不能舔」是一個道理,然後我追問他什麼是「舔」,他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舔,總之就是不能舔……
然後我就調侃他,哥們我看你不是要談戀愛,如果有個比賽叫「不當舔狗大賽」,我懷疑你是冠軍的有力爭奪者。
為啥他會這麼說呢,原因還是二極體思維,認為跟女生交往主要對方不積極就是不喜歡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如果還對對方主動就是舔,所以女生最後說他愛的是他自己。
這就讓「意必固我」形成了完美閉環,首先揣測別人不積極回應就是不喜歡他(意),然後就覺得自己主動就是舔(必),然後所有行為模式都是為了避開舔,即便他每個星期都來問我,我每個星期都在說他這種想法不對,但他還是固執己見(固),最後女生拒絕的時候說他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我)。
基本來我直播間的老觀眾都能證明這是真事,因為時間周期就是從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份,處於對當事人的保護我就不點名了。
而且這絕不是個例,很多人都被現在互聯網流行的情感話術所毒害,導致在現實中處處碰壁,實際上這個問題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說過了。
所以,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人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去考慮別人的具體處境和真實想法,總是把個人的主觀偏見強加在客觀事實上,還振振有詞,所以才導致壞事。
這一點都不用你們學什麼心理學和哲學,你們哪怕翻開黨史看看,在我黨發展歷史中那些忽略客觀事實,一味搞教條主義,偏激主義的杠精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後對組織帶來的危害和打擊有多大。
所以每次看到這種事情,我都想感嘆,真是太陽底下無新事……並不是我們不總結經驗,而是人總是很難識別和戰勝自己的情緒,儒學發展到最後為什麼是心學,為什麼講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就是因為人因為有私慾就會產生意必固我的想法,結果導致這事反而會因此而辦砸。
所以如何去掉意必固我,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格物致知,在《傳習錄》中,王陽明講格物致知就是在做事的時候祛除私心雜念,而祛除私心雜念的開端就是避免主觀臆斷,也就是對任何事不要先入為主,先認真了解,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考慮如何應對。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中越關注客觀事實的人實際上情緒越少,而總是陷入主觀的人常常愛發脾氣,而且還總把事情搞砸,希望屏幕前的你有這些毛病就改了,沒這些問題就繼續保持。
ok,這裡是凡事都有解課程組,我是貓爵士,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