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重達30斤!惡性程度高,沒有靶向葯,化療不敏感……如何治療?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發病率十萬分之一,重達30斤的惡性婦科腫瘤,沒有靶向葯,化療不敏感,該如何治療?

撰文凌 駿

腹部膨脹如球,皮膚被腫瘤撐起變得僵硬,連腰都彎不下去……

從業20年,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李華接診過無數婦科腫瘤患者,但見到章女士時,她還是吃了一驚。

章女士腹盆腔內的腫瘤最長處有26厘米,重量達到30斤,血供豐富。更棘手的是,這還是子宮癌肉瘤,一種罕見、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沒有靶向葯,對化療也不敏感。外院的醫生判斷,章女士的生存期不會超過3個月。

在這種情況下做手術,承擔風險的不只有章女士,北京朝陽醫院的醫護團隊同樣面臨巨大挑戰。

章女士30斤重的巨大惡性腫瘤

巨大惡性腫瘤

章女士是被家屬用輪椅推進李華診室的。10多年前,她在體檢中被查出子宮多發肌瘤,2018年複查時,最大的子宮肌瘤直徑已達7厘米。

或許因為一直採取了「保守治療」,章女士對肚子里有異物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去年年底,她突然出現陰道出血,色黑惡臭,還含有爛肉樣組織。在自行服用中藥無效後,她慢慢地連排尿、行走都變得困難。今年1月,章女士終於決定前往家鄉醫院就診。

隨後一個月里,章女士跑了5家醫院,穿刺結果顯示是子宮癌肉瘤。由於腫瘤體積巨大,佔滿腹腔幾乎沒有手術空間,且大出血風險高,沒有醫生敢為她做手術。嘗試進行一次化療後,效果也不理想。

李華對「醫學界」介紹,子宮癌肉瘤是一種發病率約在十萬分之一至四的惡性腫瘤,占所有子宮惡性腫瘤的2%-5%,其惡性程度遠高於較為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它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臨床診療一直是個難題,5年生存率14%,更不用提章女士這麼『極端』的病例。」

李華醫生接診章女士

檢查結果顯示,章女士整個腹盆腔全被腫瘤包裹,腫瘤上達肋緣,下至陰道,雙側輸尿管從中穿過,遭壓迫導致輸尿管積水、腎功能異常,肌酐顯著升高,隨時有腎衰風險。此外,腫瘤的壓迫還引起了盆腔血管靜脈血栓、雙肺肺栓塞,下肢水腫、多臟器功能異常。

「來到診室時,她只能靠在輪椅上,稍微抬起來點,腰就被腫瘤頂著了。整個人狀態非常差,連說話都費力。」李華說。根據團隊初步評估,此時手術,章女士能下手術台的概率不超過20%。

出於風險考慮,李華也為章女士提供了「保守治療」的選擇,即繼續接受3個療程的化療,觀察腫瘤是否會縮小,為手術爭取更多的操作空間。

但章女士的手術意願強烈,巨大的腫瘤已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質量,且由於子宮癌肉瘤對化療不敏感,化療效果無法評估,期間還面臨著因嚴重併發症突發,隨時死亡的風險。

因此,在和患者與家屬詳細溝通並達成一致後,李華團隊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十餘個科室參與會診

之所以會找到李華,是因為章女士在一檔醫療節目中,了解到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有著豐富的盆腔腫物治療經驗。

去年12月,李華曾和科室翟妍主任醫師聯手,在多學科團隊的支持下,成功為一位巨大卵巢透明細胞癌患者完成治療,切除腫物重達8斤,吸出的腹水及腫物內囊液共計14000ml。

但章女士的情況更加嚴峻。對李華團隊而言,首先要面對的第一關,就是所有醫生術中最不願意看到的場面——大出血。

李華告訴「醫學界」,一方面,子宮癌肉瘤的特性是血供極豐富,出血風險高。「再加上她的腫瘤體積巨大,可能無法完整切除。一旦術中採取局部橫斷腫瘤,出血必然會發生。」

另一方面,章女士的腫瘤壓迫多條血管,和盆壁緻密粘連,團隊預估術中很可能出現「盲人摸象」的局面,只能憑著「手感」,難以避開大血管,導致切除過程中子宮血管破裂,進而引發大出血。

而第二大難關在於,章女士已經出現靜脈血栓,在切除腫瘤時,血栓極有可能脫落,並順著血流進入肺部導致新的肺栓塞,「肺栓塞病死率高達50%,一旦堵塞的是肺部血管主幹,那患者很快會出現呼吸、心跳停止,來不及搶救。」李華說。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難題,李華迅速發起了院內多學科會診,婦產科、血管外科、介入科、呼吸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腫瘤科、ICU等院內十餘個科室高年資專家聯手,共同為章女士商討手術策略。

針對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出血,李華在和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宋盛晗充分溝通後,決定在術中預置腹主動脈球囊。球囊可以在必要時迅速膨脹,壓迫腹主動脈主幹,阻斷血供,避免大出血。

「但球囊能爭取的手術時間,大約也就在20-40分鐘左右。如果阻斷血供的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發生下肢壞死。」為此,團隊術前又對章女士進行了永久性子宮動脈栓塞,以杜絕術中子宮動脈破裂,導致大出血的發生。

「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我們決定提前為章女士植入下腔靜脈濾網,一旦術中盆腔血管的血栓脫落,它會被濾網攔截,從而避免入肺導致肺栓塞。」李華說。

儘管手術的整體邏輯和思路明確,但團隊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巨大且複雜的子宮癌肉瘤。「我們對術中動脈出血制定了解決方案,但靜脈出血沒有很好的方法。加上章女士本身處於貧血狀態,血色素62g/L,缺血耐受性較差。」

「很多治療細節,都依賴於此前相關診療的經驗,以及多學科團隊術前一次次地討論,力爭對所有可能的意外,都能有詳細的應對方案和措施。」

「我們籌備了半個多月,提前為她輸血糾正貧血狀態,導尿解除排尿困難改善腎功能異常……就是希望能盡量做到萬無一失,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李華說。

「如履薄冰」的腫瘤切除術

2月17日12點20分,一切準備就緒,李華團隊聯合血管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醫護團隊,為章女士進行了手術。

血管外科宋盛晗主任首先上台,先在局麻下給患者放置腹主動脈球囊,隨後全麻下行開腹探查術。

腹腔切口達25厘米,開腹後李華髮現,章女士的腫瘤幾乎填滿整個手術視野,上下貫通,腸管被擠做一團,同時瘤塊密度極高,十分堅硬。

手術現場,李華主刀

由於無法完全看見被腫瘤覆蓋的正常組織和血管,整個切除過程如履薄冰,李華右手拿著手術刀柄,左手一邊扶著刀頭,一邊撥開還能「動」的組織和腫瘤,爭取到一點視野,就切除一點,步步推進。

然而正如術前所預料,要將這麼大一塊腫瘤完整剝離並不現實。李華隨即決定採取橫斷的方式,在靠近盆壁粘連處先「攔腰斬斷」一大部分腫塊,縮小腫瘤體積後再繼續切除。

儘管這會導致血管損傷,但提前預置的腹主動脈球囊發揮了作用。它阻斷了主動脈乾的血供,使得橫斷腫瘤後,章女士並未出現大出血,出血量依舊處於可控範圍。

「關鍵就是要『膽大心細』。」李華告訴「醫學界」,「我們不僅要爭取盡量切乾淨腫瘤,還要避免被腫瘤包裹的輸尿管,以及腸道的損傷。一旦發現出血過多,護士團隊就第一時間把血輸上。」

在團隊的配合下,最終歷時6個半小時,手術順利完成。章女士的巨大腫瘤被全部切除,肉眼不再可見,「最讓我們驚喜的是,術後第二天,章女士的下肢水腫情況就得到緩解,身體和精神狀態也迅速恢復。」李華說。3月初,章女士順利出院。

據了解,對於疑難危重患者,特別是合併症多的婦科腫瘤患者的診治,一直是北京朝陽醫院婦科的專業強項。2023年,李華團隊還和多學科團隊配合,為90歲、91歲的兩位高齡患者,完成了分別長達27厘米、19厘米的巨大盆腔腫物切除。

但李華表示,像章女士這樣的病例,她希望以後「越少越好」。

「我們一直建議,對於有子宮多發肌瘤,或是其他相關疾病史、不適癥狀的女性,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並遵醫囑定期複診。如果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那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可能都不需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了。」李華說。

李華教授(右五)團隊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首發:醫學界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