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成藥清濕熱,活血氣,止皮膚瘙癢

穀雨,顧名思義雨水增多,大氣中的濕氣加重,有些本身濕氣就重的人,皮膚容易出現濕疹皮炎痤瘡等。

今天隆重推薦一個對證的中成藥,當歸苦參丸

這個方子出自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名醫龔信的《古今醫鑒》,這是一部綜合性的醫書,除了龔信參與編撰的還有其兒子龔廷賢、名醫王肯堂,後面這兩位的著作都收錄進了明清名醫全書大成裡面,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當歸苦參丸:當歸苦參

全方只有當歸、苦參兩味葯組成,又稱「歸參丸」。

這種組方簡單的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效專力宏,力都是往一處使的,定位比較準確,火力比較集中。濕疹這種難纏的問題,在它眼裡就是小菜一碟。

苦參,就好像它的名字一樣,突出一個字苦。苦的中藥裡頭能說得上名字的,比如黃連、龍膽草,他們的苦都是街知巷聞的,但如果你沒有嘗試過,對這個苦是沒有什麼概念的。苦參呢?不喜歡藏著掖著,開門見山就告訴你我很苦。

這麼直率的性格,自然是有人喜歡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頭就有一個方子叫苦參湯。單用苦參一味,煮水熏洗患處。

苦藥有一個共性,能燥濕。苦參大苦大寒純陰,能清熱燥濕,藥力很強。濕疹怎麼來的,身體裡頭的濕邪隨著火熱泛到體表,以濕疹的形式表現出來。

濕邪有兩個特點,一是趨下,二是黏滯。所以濕熱的問題才容易反覆,死灰復燃。

治療濕邪要講究方法,不能硬拼,要因勢利導,既然濕邪是趨下的,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苦參能降濁,先把濕氣往下降,從皮膚降到胃腸裡頭,再從胃腸降到膀胱裡頭。濕氣不是喜歡往下嘛,那就順水推舟,到了膀胱就是一泡尿的事了。濕走了,熱無所依,濕熱也就散了。

苦參這種降濁清熱祛濕的力量在治療濕疹上用的是巧勁。而且苦參自身也具備了這種祛風殺蟲的功效。

濕疹等皮膚病有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瘙癢。

瘙癢在中醫看來,大半跟風邪有關係,而這個風是怎麼來的呢?血燥生風,血虛生風,血熱生風,都離不開血分的問題,所以經常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上面種種血分出現的問題,都能不同程度地引起血流變差,不能滋潤肌膚,所以皮膚容易出現破損,如果體內的氣血是充足的、通暢的,皮膚不容易破損,哪怕破損了,恢復也快,因為有氣血的滋養。

苦參把血分的熱清理乾淨以後,當歸就要活躍氣血,當歸在血分工作上是最為全面的,補血養血活血都能一手抓。而且它是溫性的,剛好跟苦參的苦寒相對應,使得方子不會苦寒傷脾胃。

這個藥用於血燥濕熱引起的皮膚生瘡、粉刺疙瘩、濕疹刺癢效果很好。從濕熱的角度來說,這類皮疹,疹色比較紅,伴有黃色滲出液。

除了內服當歸苦參丸,也可用苦參2份,當歸1份,煎湯熏洗患處,內調外用,效果更好。

服藥期間務必管好自己的嘴巴,少吃海鮮、發物,以免引起病情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