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月12日訊(記者毛茵)人到底能夠活多久?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張覺人治療老年病臨床經驗輯要》中表明,管好這些事,百歲不是夢。1月12日7時30分,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漢市中醫醫院漢口院區看到,70歲的張覺人教授已經開始看門診,他在看病的同時,還耐心地向患者進行科普養生、心智調適的宣傳。他說,中醫看病治病不是光看病本身,還要「看人」:了解患者的情緒病因,幫助他調情志,這才是治病、健身、防老的法門。
武漢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張覺人為國家第五屆中醫師承導師,湖北中醫藥大學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47年,具有豐富的老年病及老年心腦和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經驗。他說,古代學者通過觀察研究,提出「天年」的概念,現在高齡老人甚至百歲老人越來越多,人活百歲需要哪些條件呢?他分析了《黃帝內經》,參考導致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幾種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認為,導致減少壽命的致病因素有:以酒為漿——飲食因素;不時御神——精神因素;欲歇其精——生活因素;起居無節——生活沒有規律;以妄為常——太過勞倦;虛邪賊風——病邪因素。
中醫藥學有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兩大特點。人生整體既含有臟腑、四肢百骸、經絡氣血這個整體,又包括人的生長壯老已這個整體。但是人們多注重前者,而忽略後者。張覺人以此作為探討人生是一個整體的重要理論支撐,他提出:10歲為一階段,依次20歲、30歲、40歲直至百歲,其生長、壯盛、衰老、天年各個階段的生理病理特點;且對壯年、老年、耄年、天年4個時期的生理病理要點與治病抗衰原則從臨床角度做了深入的闡述,並以臨床驗案加以佐證。張覺人提出了「老年宜保,固本治標」的養治一體原則,他介紹,現今將60歲至80歲稱之為老年。80歲以上者則為耄年,古稱耄耋之年,中醫學對老年病的研究則上移到50歲。人在壽享天年的途中最易天折者在於50歲的中風,60歲的心梗,70歲的胃癌等。而50歲以後,中醫經典及後世各家學說的臨床主要是圍繞著這3個方面展開的。
92歲高齡的陳某患有惡性腫瘤等多種重病,張覺人從「沉痾養胃,使望生氣」入手,使患者帶病延年,且形成了「療雜病尤重脾胃,治脾力推參苓白朮散」的主張;91歲的胡奶奶發作性頭暈數年,張覺人總結:「八十歲,肺氣衰,應防喘促而逝,八十至九十歲患者,死於呼吸系統疾病居多,肺氣衰且腎氣焦,需益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老年病臨床經驗輯要》以張覺人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為基礎,著眼於人的一生是一個整體,以壯年、老年、耄年、天年為框架,提出了人生各個時期生理病理、臨床特點、治療原則、有效方葯、抗衰要點,皆顯張覺人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結晶及助手們的學術根基。
張覺人同時重視明代醫學家張景岳的思想,提倡「中年修理」,重振根基以防早衰。他也告誡經常來求醫的中年病人,許多老年性疾病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40歲以後在體內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人類生命的「儲備」也恰是從這個年齡建立起來的。
【編輯:余麗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