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治病,也治人

今天接診了一位48歲的患者讓我百感交集,患者的胃鏡結果是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反流性食管炎伴糜爛,幽門螺桿菌呈陽性,癥狀表現為噯集,肚子疼,時常感到胃脹,吃一點食物就脹,平時不反酸,稍微吃一點稀飯就會反酸,情緒不穩定,心慌,易怒,耳鳴的厲害,還有頻繁的背痛,病本身並不嚴重,但患者的癥狀非常嚴重,還伴有植物神經紊亂,這裡要糾正大家的一個認知誤區,不是說病不嚴重癥狀就不嚴重的,該患者就是因為長期的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以及生氣等原因導致病症加重。

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並不會在胃上出大問題,胃不舒服的時候整天情緒不好,這叫肝氣不舒,要用中藥慢慢調養,除了配合醫生的治療,自身的情緒調整也很關鍵,我適當調整當歸白朮,茯苓等較貴的藥材使用盡量減少患者的負擔,我可以竭盡全力治療患者的病症,但很難緩解患者的心病。

說到這裡的時候病人已經哭出來了,心理壓力特別大,在百度搜索吃了兩個月的葯都沒有用,因為胃病不能上班,不能掙錢又愁,一愁胃就不舒服,一不舒服幹什麼都沒勁,陷入了惡性循環,胃病不是大病,但是特別折磨人,在脾胃科紮根20年,我見過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數不勝數的病症,每一次面對這些患者,這些老百姓,我都要捫心自問,醫生到底是治病,還是治人,病人來到醫院時,不僅僅只有治好疾病的需求,我希望在患者生病痛苦無助的時候,能從我這裡獲取到關心,理解和同情。我希望幫助患者相信「一定會好起來的」,給患者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治病是術,救人是心,醫術不是萬能的,更不能起死回生,中醫是一種實踐,一種傳承,一種先人智慧的結晶,一門不斷完善的科學,醫學能夠治癒的疾病十分有限的,甚至有很多我們還沒有發現,或者是根本治癒不了的疾病,所以,作為一個醫生,我們能做的事情,往往就是「有時是治癒,常常是緩解,總是去安慰」。

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忌醫諱醫,更不要病急亂投醫,中醫講究平衡,強調「三因制宜」,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需要分析患者的情況才能得出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