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卻又容易上火?一張方子解決!清熱散寒,調出好脾胃!

你有過一邊怕冷、一邊上火的體會嗎?

全身怕冷、肚子發涼、容易腹瀉,卻又口乾口苦、心煩、出汗、口腔潰瘍。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補虛,還是清火,陷入兩難。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脾胃病科的張喆主任告訴我們,這在中醫里叫做寒熱錯雜,多半是脾胃出了問題

張主任給我們帶來了一味千古名方中的調胃藥草,通過不同的搭配組合,可以很好地解決寒熱錯雜的問題。

脾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導致了寒熱錯雜?這味調胃藥草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用好它呢?


01

脾胃氣機和陰陽失衡

引起寒熱錯雜

中醫認為脾和胃處於人體中焦,脾屬陰、主升,胃屬陽、主降,脾胃是全身氣機流轉的中樞。

果脾氣不升,就會出現脾陽虛的癥狀,表現出腹部冰涼、腹脹、腹瀉。

進一步發展會累及到腎,引起腰、腿的怕冷。

胃氣不降,胃火就會向上走,出現胃灼熱、燒心的癥狀。如果熱邪再向上影響到心,熱擾心神,就會出現心煩、失眠等癥狀。

熱邪還能影響到頭面部,出現頭暈、頭疼、眼睛乾澀、口乾口苦、口腔潰瘍。

中焦脾胃的氣機和陰陽平衡失調,就導致人體出現寒熱錯雜的癥狀:又怕冷、又上火。


02

治療寒熱錯雜的千古名方:半夏瀉心湯

針對脾胃寒熱錯雜的問題,醫聖張仲景有一個著名的系列方——瀉心湯。根據不同的加減化裁,分成了五個不同的瀉心湯。其中最為臨床常用的是半夏瀉心湯

這裡的「心」並不是指心臟,而是指胃。因為前面說到,寒熱錯雜是脾胃氣機不暢、胃火所導致的。所以瀉的是胃火。

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黃連黃芩、乾薑、甘草、大棗、人蔘

方解:

半夏:整個方子的核心藥物,有溫痰化飲、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的功效。「痞」的意思是感覺胃裡有一個東西堵著,總也去不掉,但又不疼。中醫認為這是氣機阻滯的緣故。

黃連、黃芩:清胃火,體現出了「瀉心」的含義。

乾薑:溫脾。

人蔘、大棗:補氣。

甘草:調和諸葯。

功效:調暢氣機、散結除痞。

張主任有一位60歲的病人,這位叔叔覺得自己的胃裡就像有一塊冰堵著似的,上不去也下不來,怎麼也消不了。他為了「暖胃」,經常大量喝酒,但這不僅沒有減輕胃涼,反而讓他口乾口苦、舌苔黃膩。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他10年之久。

基於這些癥狀,張主任判斷他是寒熱錯雜證。使用半夏瀉心湯調理兩周後,叔叔胃寒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03

半夏的三種搭配用法

解決多種脾胃問題

半夏有多種加工炮製方法,通過不同的炮製和配伍,來解決不同的脾胃問題。可以說是「黃金搭配,事半功倍」。

1、法半夏+陳皮

功效: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禁忌:咽喉腫痛的人。

方解:

陳皮:中醫講脾主運化水濕,運化異常就會出現濕和痰。夏天使用陳皮可以理氣化痰,更好地讓氣機向下走,讓濕邪更好地排出。

法半夏:是生半夏先用甘草水煎煮,再用石灰水煎煮後製成,去除了毒性和燥性,藥效相對溫和。

2、法半夏+茯苓

功效:燥濕化痰、健脾利水。

適宜人群:脾虛濕盛,身體肥胖、浮腫的人。

3、姜半夏+生薑

功效:燥濕化痰、溫肺化飲。

姜半夏:先用生薑汁處理生半夏,再用白鞏處理,最後的成品帶有姜味,增強了降逆止嘔的作用。有的人老覺得胃裡的氣往上頂,打嗝、噁心,就適合用姜半夏。

用法:生薑帶皮切厚片,和姜半夏一起煮水代茶飲。

禁忌:單純熱證、不屬於寒熱錯雜的人群。

專家提醒:生半夏有小毒,不可內服。半夏不可與烏頭(附子)、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等中藥材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