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肉,抑鬱風險高165%!難怪人會「無肉不歡」

我國民間常用「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形容肉在餐桌的重要地位,比起寡淡的素食,吃肉似乎讓人更有滿足感。


近日,「無肉不歡」有了科學依據,一項涉1.5萬人的研究發現,不吃肉更容易讓人抑鬱。



結合新研究並邀請專家,細數不吃肉會帶來的身體負擔,並教你幾招健康吃葷。


受訪專家

中國營養聯盟高級營養講師 徐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營養師 宋新


不吃肉,抑鬱風險高出165%


近日,國際情感障礙學會會刊《情感障礙雜誌(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刊登巴西一項新研究證實,不吃肉的人更容易抑鬱。



為了探究無肉飲食與成年人抑鬱發作之間的具體關聯,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聯邦大學流行病學研究專家瑪麗亞·施密特博士及其研究團隊開展了這項試驗。


他們對巴西成人健康縱向研究涉及的14216名35~74歲參試者的相關數據展開梳理分析,並通過食物頻率問卷調查了參試者近12個月的食物攝入情況,評估參試者抑鬱發作情況(包括輕度、中度和重度抑鬱)。


研究者對比分析結果後發現:


  • 與吃肉的人群相比,不吃肉的人抑鬱發作風險高出165%


  • 在營養攝入方面,與吃肉的人相比,不吃肉的人總體熱量、蛋白質、脂肪、歐米伽3脂肪酸、維生素B6、維生素B2維生素D、鐵和鋅的攝入量都更低;


  • 不吃肉的人每天超加工食品(不利於健康)攝入量更多;


  • 吃肉人群與不吃肉人群發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的幾率,分別為15.5%和24.4%。


研究人員表示,多種驗證模式都表明,不吃肉與抑鬱症發病率呈正向關性,並且與營養缺乏、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均無關。


對於抑鬱高風險人群來說,可以適當吃點肉,不但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還有助心理健康。


戒肉帶來5大身體負擔


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經常吃肉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對心血管造成負面影響。事實上,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鐵、鋅等營養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吃不夠肉,反而帶來以下身體負擔:


免疫力降低

雖然肉類和植物類食物都富含蛋白質,但肉里的蛋白質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就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記憶力衰退等。



內分泌失調

脂肪是人體激素分泌的原料。長期不吃肉,飯菜油水太少,可能導致脂肪攝入不足,進而影響激素分泌,造成女性月經不調、不孕等問題,還會加速人的衰老。


缺鐵性貧血

肉中所含的鐵是血紅素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是人體鐵的重要來源。


蔬菜中的鐵吸收量只有1%,而肉類中的鐵可達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


皮膚變粗糙

肉類食物是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等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膳食來源。


長期不吃肉,這些維生素也面臨攝入不足風險,可能導致皮膚乾燥粗糙、患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身體長結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


6個時期最該「補」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天保證動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產品,每天一個雞蛋。


徐靜表示,面對肉類不宜不吃,也不能多吃,以下6個時候最該攝入肉類:


1缺鐵性貧血期

缺鐵性貧血雖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但一般情況下是由飲食不合理導致。這類疾病人群應增加瘦牛肉、瘦豬肉、瘦羊肉的攝入。


2生長發育期

兒童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營養素的需求量高於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肉,以保證蛋白質供應。


為延緩肌肉衰減,老年人也要保證肉類的充足攝入,推薦吃瘦肉、海魚。實在不喜歡吃肉的話,要喝奶、吃雞蛋。



3孕期

從孕中期開始,胎兒生長發育加速,營養需求增大,建議孕婦在這個階段每天增加50克動物性食物,比如魚肉、禽肉、蛋類、瘦肉等。


到了孕晚期,每天應增加125克。如果孕婦肥胖,患高血壓、糖尿病,則應在醫師指導下飲食,不要盲目進補。


4哺乳期

動物性食物可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建議此時每天增加80克的動物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媽媽飲食過於油膩,乳汁脂肪含量就會升高,寶寶比較容易長胖。


5減肥期

很多人認為減肥時不能吃肉,這是錯誤的。由於不吃肉,體重雖然會暫時「掉秤」,卻會造成皮膚黯淡鬆弛,甚至影響女性生理期。


建議減肥者不必減少動物性食物,白天適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雞肉等脂肪含量較少的肉類,晚上少吃。


6健身期

肌肉纖維主要由蛋白質構成,長時間運動會使肌肉處於分解狀態,如不及時攝入充足優質蛋白為肌肉修復提供原料,就練不出好身材。


有些人在健身時大量吃肉和蛋白粉的做法也不可取,會給身體帶來沉重代謝負擔。


4句話總結健康吃肉原則


吃肉要有「底線」,既不推薦不吃,也不能毫無克制。要想健康吃肉,建議掌握以下原則:


多吃白肉少吃紅肉

豬肉與牛、羊肉呈暗紅色,一般被稱為紅肉。與禽、魚肉等白肉相比,其蛋白質含量偏低,一般為10%~20%;但紅肉脂肪含量較高,平均為15%,其中豬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白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魚類,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為宜,最好清蒸。


魚頭、魚鰓、內臟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對較高,建議少吃。



多吃鮮肉,少吃加工肉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經常吃培根、火腿、鹹肉、臘肉等加工肉製品,會增加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症風險。


建議採購新鮮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製品時,可先在開水裡煮一下再瀝干,以減少鹽分,然後再烹飪。建議搭配新鮮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及鐵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建議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紅肉。


多低溫烹調,少油炸煎烤

採取煎、炸、烤的烹調方式時,油溫會達到180~300℃,高溫不僅破壞營養素,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比如,燒烤、煎炸魚類、肉類時,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類和雜環胺等致癌物。建議烹調肉類時,採用蒸、煮等低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