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還怕冷,蓋被子真能「捂汗」嗎?
發燒還畏寒蓋被子「捂汗」與喝「熱薑糖水」一樣,既不能真正發汗,也起不到退燒的作用。
道理我已經在
簡單來說,發燒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體溫上升期,平台期和體溫下降期。
怕冷畏寒出現在發燒的開始階段,即體溫上升期。
體溫都高於正常了,為什麼反而會感覺到冷呢?
這是因為,儘管下丘腦體溫中樞負責調節體溫的神經元既接受核心體溫的信息,同時也接受外周皮膚溫度感受器上傳的皮膚和環境溫度信息。
但,說到底,體溫中樞調控的還是身體的核心體溫,通常外周和環境溫度的影響可以忽略。
而發燒是下丘腦體溫中樞負責調節體溫的熱敏神經元在致熱源作用下上調了設定的溫度,此時身體感受的實際核心體溫低於設定的目標體溫,自然就會感覺到寒冷。
而正是這種寒冷感覺激活體溫調節神經元,發出信號,通過皮膚血管的收縮,和/或肌肉寒顫來節約或產生熱量,以儘快將體溫升高到被調高了的目前體溫。
也就是說,體溫上升期的畏寒感覺與環境溫度幾乎沒有關係。
此時,蓋被子不要說是「捂汗」,實際上連減輕畏寒的感覺都沒有一點作用。
人們為什麼認為蓋被子真能「捂汗」退燒呢?
這跟人們認為喝「熱薑糖水」能發汗退燒一樣,只不過是將身體自己固有的內部降溫功勞錯誤歸於這些無用的措施而已。
在《新冠羊了發燒還怕冷,喝「紅糖蔥白薑湯」真能退燒嗎?》一文的評論中,很多朋友都堅稱喝「紅糖蔥白薑湯」就是能退燒。
但,幾乎都是說「第二天,退燒了」。
我在文章中說得很清楚,說喝「紅糖蔥白薑湯」無用是指在發燒的體溫上升期來喝不能發汗,沒有退燒作用。
在體溫下降期,由於身體散熱增加的需求,身體本身就會出汗,此時喝熱的「紅糖蔥白薑湯」的確能增加出汗,但是,這種增加的出汗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發燒周期中到了體溫下降,根本不需要任何治療,體溫也會自己下降,這是由於身體內源性降溫機制決定的,我在
此時,蓋被子,雖然不能消除寒冷的感覺,卻可以比皮膚收縮更有效地減少散熱,就可以更快地升高體溫,縮短體溫上升期。
而且,在這個階段,僅僅蓋被子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對身體加熱,快馬加鞭地促進體溫的升高。
比如,在有監護的情況下泡個熱水澡,再不濟也要泡個熱水腳,當然也可以喝一些熱飲,不限於熱薑糖水。
這些「加熱」措施遠比蓋被子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畏寒的感覺,縮短體溫上升期。
當然,這些措施更大的意義在於,消除這個階段身體的系列不適,包括但不限於全身的酸痛。
當體溫不再繼續升高,即進入體溫平台期,所有這些措施都不再有效。
關鍵是,進入體溫下降期,此時蓋被子不但無益,反而阻礙身體熱量散失,阻礙體溫的下降。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介紹過,體溫下降期,身體最高效的散熱降溫措施就是出汗。
出汗散熱降溫的機制是,汗液在皮膚表面蒸發可以帶走大量的熱量。
根據研究,每克汗液在皮膚上完全蒸發可以帶走0.58千卡的熱量。
如果出1000克汗液,完全在皮膚表面蒸發,就可以帶走580千卡熱量,相當於一個人24小時基礎代謝產生熱量的四分之一+,可見出汗散熱是何等高效。
但是,如果汗液不能在皮膚表面完全蒸發,而是順皮膚流淌,就起不到蒸發散熱的作用。
而蓋被子,甚至穿厚衣服,都會阻礙汗液在皮膚的蒸發,大大降低出汗散熱降溫的效果。
請注意,即使汗液沒有流失,從濕了的被子和衣服上蒸發,也起不到散失熱量和降溫的作用。
因此,體溫下降期,蓋被子倒是的確可以「捂汗」,但是,這種「捂汗」對身體散熱降溫有害無益。
在夏日環境異常高溫時,蓋被子「捂汗」甚至可以引發體溫不受控制升高的熱射病,嚴重的可以致死。
因此,發燒時,在體溫上升期蓋被子不起作用;到了體溫平台期,蓋不蓋無關緊要;到了體溫下降期,蓋被子的確可以「捂汗」,但這種「捂汗」純害無益。
比如,對50多個國家兒童發燒指南的匯總發現,關於「蓋與不蓋」的建議並不完全一致。
其中,13份指南建議蓋薄一點;11份建議,根據患兒舒適度,如果感覺冷就蓋,感覺熱就不蓋;2份建議不要蓋的太緊;1份建議體溫上升期蓋,隨後不蓋;1份建議頻繁換蓋的單子;4份建議不蓋。
反正,沒有任何一份發燒指南建議指望蓋被子「捂汗」來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