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在電白區旦場鎮蕉仔村委會附近,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新院區建設項目施工正如火如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補齊婦幼兒科、精神衛生、老年醫學等服務短板。作為電白區補齊醫療服務短板的重點項目,慢性病防治中心新院區預計2025年9月完工,屆時將為結核病、皮膚性病、精神病三大專科的臨床醫療、預防提供更好的設施和服務。
作為電白區精神衛生防治管理機構,近年來,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在以藥物開展治療之外,不斷探索精神類疾病的非藥物療法,通過推行各種物理治療和工娛療法,不僅極大豐富了住院患者的院內生活,也有效輔助患者恢復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幫助患者早日治癒自己的「心靈感冒」。
要治病,也要治「心」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點一鉤……落筆之處,便是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漢字。在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女病區,醫護人員正與患者同台揮毫潑墨。在他們的筆下,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書法、繪畫作品逐一被創作出來。
這是一場打發時間的休閑活動,也是一次治療。「讓精神沐浴陽光,給心靈一片天空。」患者文慧(化名)寫完後,高興地舉起自己的書法作品跟旁邊的人分享。
「書畫是一種非語言性心理治療,通過書畫干預可以讓患者靜下心來穩定和調節情感,改變認知、思維、行為能力,增強意志及自信心,促進恢復自知力,消除負面情緒。」精神科主任戴觀囝說。
部分精神障礙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要加快恢復認知能力和社會功能,需要更多手段。」戴觀囝從事精神衛生行業已有20多年,她認為精神障礙患者需要治病,也要治「心」。
近兩年,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里不斷探索精神類疾病的非藥物療法,非語言性心理治療等側重人文關懷的療法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讓患者蒙眼站立,手持細木棍往前走,尋找鼓的位置將其敲響。這有利於鍛煉患者的聽覺、觸覺、身體控制能力和對周邊空間的感知能力。
病房裡,醫護人員組織患者一起跳起健身操。歡快愉悅的節奏下,身體活動起來,不良情緒也慢慢被拋在了腦後。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患者過生日時,病房裡組織了生日會,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同唱生日歌送上生日祝福;趁著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病區組織了豐富的聯歡活動和休閒遊戲,醫患同台遊戲,同台獻藝,讓患者感受到關心、關愛。
「運動和娛樂活動能促進大腦皮層中快樂荷爾蒙的分泌,使人心情舒暢,從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釋放壓力、發泄不良情緒,這對於患者的恢復非常有利。」戴觀囝說,「對患者來說,愛和關懷也是一種葯。」
患者當起宿舍長和安全員
公眾大多對精神障礙患者缺乏科學認知,存有歧視和偏見。也因此,對於精神障礙患者來說,回歸家庭和社會是最難過的一道坎。家庭或許可以用愛來擁抱,但社交能力的缺失往往才是阻礙其融入社會的最大難題。
為此,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也做了一些探索。「我們把病房看成一個小社會,嘗試從中創造出一些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的環境。」戴觀囝說。
他們的舉措之一,是在病區內設立宿舍長和樓層安全員,人選都從患者中選取。
一位宿舍長要負責數張病床的衛生管理。新聲(化名)是女區的一名宿舍長,每天起床後,她除了要疊好自己的被子,還要負責監督和幫助「舍友」做好衛生管理。從一開始還有些手忙腳亂,如今,新聲已經能夠把自己的被子疊得有稜有角,也有餘力去幫助「舍友」整理床褥。
安全員則要協助醫護人員開展整個樓層的秩序管理工作。在樓層出現患者病情變化、人員衝突等異常情況時,安全員要及時協助處理,或者報告醫護人員進行處理。
「患者有了自己的工作職務後,能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示社交能力、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有助於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李冠強介紹,針對「工作」表現突出的患者,中心還會獎勵一些代金券,用來購買他們自己想要的商品。
「精神障礙患者是特殊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懷、理解和接納,才能順利回歸社會。」李冠強表示,針對患者,電白區慢性病防治中心堅持醫療質量與人文關懷並重。在以藥物治療之外,積極推行各項物理治療和工娛療法,給患者以溫情的人文關懷,協助他們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加社交溝通和工作技能訓練,促進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康復,以幫助患者早日實現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的願望。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鄧建青
【通訊員】徐國泰
【作者】 鄧建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