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的外側出現疼痛,一般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有輕也有重

腳外側疼痛的原因可能和鞋子有關,但一般換雙鞋就能緩解,如果疼痛沒有變化或者加重,就要懷疑以下的幾個問題。

瓊斯骨折

也叫第五跖骨骨幹骨折,小腳趾的跖骨基底發生「不知不覺」的骨折,位置見下圖。

這種骨折也稱作疲勞性骨折,骨頭上像出現了一個頭髮絲粗細的裂縫,發生在第五跖骨很薄弱的位置上,受傷或者跌倒容易遭到損傷,過度的運動以及重複的承受應力極易發生疲勞性骨折,即使長時間走路都可能發生,疲勞性骨折不像開放性骨折那樣血肉模糊,而是患者開始可能只感到輕微的酸痛,晚上洗腳發現腳部側面有一點腫脹,甚至不會腫脹,不注意的話,疼痛會隨著運動逐漸加重,這個位置的血液供應不足,損傷不易癒合,可能最終造成骨不連骨折不癒合)甚至骨壞死

如果在正常行走或者運動時,體重壓到足外側就引起疼痛,不能負重,就要引起警惕,一周不緩解就應該就醫,即使腫脹輕微或者沒有腫脹。

治療的方法根據骨折的移位程度,輕微的制動休息即可,比較嚴重的需要石膏固定數周,非常嚴重的需要做手術。

腓骨肌腱炎

從小腿到腳外側的肌腱也可能出問題,肌腱類似於繩索,將肌肉和骨骼連在一起,以便腿和腳向特定的方向運動,一旦肌腱發炎或者撕裂,也會引起腳外側疼痛,但疼痛的位置與第五跖骨骨折有所不同,範圍要大一些。

這種疼痛一般沿著肌腱走,表現為腳,腳踝,小腿外側疼痛,可能是急性損傷引起的,也可能是重複勞損導致的,患者往往沒有受傷或者崴腳,但腳外側疼痛和腫脹會隨著時間加重。腓骨肌腱炎可能發展成為肌腱撕裂。如果出現肌腱部分或者完全撕裂,將會出現以下癥狀:

  • 腳踝無力或不穩定。
  • 腳和腳踝外側劇烈疼痛。
  • 肌腱處有尖銳,彈響的感覺。

高足弓的人更可能患腓骨肌腱炎,因為習慣將體重壓在腳的外側。也就加速了肌腱的勞損,發炎甚至撕裂,這種病容易誤診,僅靠X光檢查可能是不夠的,還需要核磁共振才能確診,判斷是骨折還是肌腱撕裂。

跗骨竇綜合征

跗骨竇綜合征的疼痛位置比較容易分辨,主要集中在踝關節周圍,有明確的壓痛,而且大部分是崴腳後發生的,少數與足部畸形,痛風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常見癥狀包括腳踝僵硬,不穩,走路或站立時腳背靠外側疼痛,除此之外還包括:

  • 腳內翻或外翻時疼痛。
  • 負重時,腳或腳踝感覺不穩定。
  • 在不平坦的表面(例如草地或礫石)上行走困難。
  • 腫脹和淤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病和崴腳一起發生,有些患者當做崴腳處理,結果慢性疼痛長達數年一直不能緩解,發現的早保守治療數周即可,拖得太久可能就要進行微創清理手術了。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