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有這樣一個患者,68歲,自述從一年前開始,她因為孩子們的家庭瑣事煩心憂慮,心情不暢,當時就出現了睡眠質量下降。
後來,她的睡眠越來越差,晚上夜醒次數多,嚴重的時候甚至徹夜不眠。
見到我就說心裡煩躁得很,渾身沒勁不想動彈,時不時地還頭暈耳鳴,當時患者脈象細而無力,舌紅少津,問她喉嚨干不幹,說是這幾天比之前干還難受。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隨即給開了一張方子:
炙甘草,大棗,生地黃,桂枝, 生薑,麥冬,麻仁,當歸,川芎,制首烏。所有這些,每日一劑,水煎服。
患者連用10劑以後,諸症大大減輕,夜裡睡眠時間達到四小時左右。
這時候,原方保持不變,繼續投用7劑。最終,患者睡眠可到六個小時,第二天神清氣爽,、其它不適也基本消失。
一年之後患者因為胳膊疼來診的時候,反饋失眠未再複發。
上面這個方子名叫炙甘草湯,是一張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的經方,迄今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
炙甘草湯,原本就是用來益氣養血、溫通復陽的,是治療氣血兩虛的經典名方。這類患者的身體往往虛弱少氣、身體乏力、舌光少苔、脈結代、心動悸。
大家看到這個方子的名字,是不是一般都會認為方子是以炙甘草為君葯,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方子最主要的葯一定是炙甘草,比如說到麻黃湯或者桂枝湯你就會想到,這兩個方子的作用肯定是以麻黃、桂枝為君葯的,而且這個方的作用肯定是與它倆作用相同。但事實是這個方子中最主要的葯不是炙甘草,而是生地黃。
方中生地黃是君葯,它的作用是滋陰養血。炙甘草在本方中充當的是臣葯的角色,它的作用是益氣養心。麥冬可滋養心陰,與炙甘草一樣都是臣葯。全方一共有三個臣葯,還有一個是桂枝,桂枝可以溫通心陽,這三葯與生地黃相伍,可共同發揮氣血陰陽並補的功效。
佐葯是人蔘、阿膠、麻仁、大棗、生薑。人蔘可補中益氣,阿膠可滋陰養血,麻仁可滋陰潤燥,大棗可以益氣養血,生薑辛溫,具有宣通之性,和桂枝以溫通陽氣,配上大棗益脾胃以滋氣血生化之源,還能調陰陽、和氣血。
諸葯同用,使得陰血足而血脈充,陽氣旺而心脈通,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悸的癥狀就會消失,結代脈自然也就沒有了,所以炙甘草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復脈湯」。之所以在煎煮的時候加上酒,是因為酒辛熱,可溫通心脈,以推動藥效的發揮。
凡是有虛勞的人,氣血陰陽均不足,本方滋陰養血、益氣溫陽,所以它能治療陰陽氣血俱虛的虛勞肺痿。所以也可以說炙甘草湯是個全方,氣血陰陽均可治療。所以這方子用到今天,也被很多醫家用來治失眠了、老年人的便秘、女子的崩漏、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效果都很不錯。
中醫治病,重在辨證明確,能觸類旁通,法多方活,則易收效。且失眠症多屬於慢性虛弱者,如能兼習氣功和適當體力活動,動靜結合,使腦和各臟腑均得休養,輔助藥力,更為有益。
溫馨提示:文中配方皆為基礎方或患者個例用藥,不可按此方自主服用。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