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節炎患者能預知天氣?日常該如何做好保養?答案看這裡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

共有 100 多種類型

按發病機理劃分

最常見的是

退行性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今天重點跟大家介紹一下

類風濕關節炎

與骨關節炎不同的是,類風濕關節炎可影響全身健康,讓人出現食欲不振、全身不適等癥狀。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概率是男人的三倍,35~50歲是該病的好發年齡段。

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發病初期可出現單一或多個關節腫痛,大多為手指或足趾關節,腫痛是左右對稱的。常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按壓關節時疼痛更明顯。由於關節炎反覆發作,疾病後期會出現關節畸形,比如常出現「天鵝頸」「紐扣花」樣畸形。

類風濕關節炎還可能累及皮膚、心臟、眼睛等組織、器官。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有何區別?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都屬於風濕性疾病,但從疼痛程度和疾病表現上有諸多不同:

9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陰天、下雨、寒冷和潮濕時,關節腫脹和疼痛都會加重,秋冬之交、春夏之交這兩個時刻尤其要注意防寒和防濕,忌風吹受寒或雨淋受濕。

關節炎患者

為何能「預測天氣」?

天氣變化,如降溫、寒冷、大風等,是一般人都能看到和感知的,體內生理機制也會相應做出調整。例如,快要下雨時,氣壓一般會降低,濕度增加,健康人細胞內的液體能自行滲出,導致尿量增多

而如果是關節炎患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等,體內存在病變組織,在天氣變冷時,關節液循環不好,不能順暢地流向血液和組織,導致關節腔內壓力升高,就會引起脹痛感。這是他們能預知天氣變化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說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增生的滑膜細胞,會分泌一種能感知寒冷溫度(<25℃)和薄荷醇等冷感分子的細胞因子遇到寒冷天氣,體內免疫反應會被激活,相關自身抗體分泌增加,這種細胞因子的分泌也會增加,從而導致關節對寒冷天氣異常敏感。

如果是暴風雨即將到來,由於人類的關節有神經末梢,而關節炎患者由於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就會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儘管約有3/4的關節炎患者認為他們的疼痛受天氣影響,但科學研究認為,與天氣有關的疼痛是高度個體化的。

日常保養注意四點

1.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精神受到刺激時可出現病情加重,因此建議患者保持樂觀心態和開朗心情,做好自我調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減肥可以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防止關節損傷。而對痛風患者而言,減肥還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所以,控制體重對保護關節意義重大。

3.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以吃些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如肉類、魚類;也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喝牛奶以補充鈣質,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

4.鍛煉務必循序漸進,建議選擇太極拳太極劍、騎自行車等緩和的運動。應避免過度使用關節,也不要讓關節長時間保持不動。有發熱、脹痛等癥狀者,建議待癥狀消失後再適當活動。

部分圖文來源:健康中國

生命時報、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