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用過老式硬毛牙刷」?王行雁手中的口鏡里折射出一排整齊的牙齒,但牙齒和牙齦相連接的地方只剩一根「獨木橋」,像木工用的楔子一樣,看起來搖搖欲墜。
「用過的,老上海人都愛用。」躺在牙椅上的患者答道,他大約60歲,患有楔形缺損——牙齒頸部由於緩慢消耗而形成的「V」字形缺損。
「硬刷毛,加上用力橫刷會磨損牙齒表面,造成牙齒這樣的形態,」王行雁拿起一根檢查探針當做牙刷示範著說,「一定要用軟毛牙刷,不要橫著刷,刷毛放在牙齦和牙齒接觸的部位呈45度角,從上向下掃,這是巴氏刷牙法」。
王行雁是七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科醫生,這間寬敞現代的診室,窗外是大片的老式瓦房。由於毗鄰七寶老街,來此就診的患者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王行雁總是會花很長時間詢問他們用牙、刷牙的習慣,從細節中幫助他們了解更科學的護牙方法。
解釋完病情,王行雁提出兩種治療方案,一是安裝烤瓷牙,6顆需要至少6000元,優勢是舒適感更好,但是根據患者的病情,還會有其他牙齒陸續脫落,烤瓷牙也有可能脫落。另一種方案是製作活動假牙,經濟實惠,舒適度自然更低。
最終,患者選擇了更實惠的活動假牙,如果後續還有其他牙齒脫落,可以直接在活動假牙上增加,新裝一顆只需要150元。
「老年人對新事物的理解要慢一些,醫生的耐心很重要,患者經濟條件不同,我們也提供多種治療方案選擇,並從專業角度給出建議,讓患者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法。」
王行雁每天接待近20名患者,平均每個患者的就診時間在30-40分鐘。在七寶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科的7位醫生,每個人都是如此。
一號難求
要看好一顆患牙,少則兩三次,多則數月。民辦口腔醫院報銷比例較低,三甲醫院路途較遠,通勤辛苦,因此,「家門口」的七寶社區醫院成了很多老年人最經濟、最方便的選擇。
68歲的姚先生曾看過多家著名牙科醫院,但七寶社區醫院口腔科仍然是他的「首選」。6年前在這裡做的烤瓷牙,用到今天從沒出過問題。更重要的是,這裡的醫生總是耐心解釋病情,「會站在病人的角度給我們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一次,姚先生的女兒智齒髮炎,疼痛難忍,專程從浦東來七寶看診。接診醫生王行雁告訴她,當天只能先進行消炎治療,由於這顆智齒位置特殊,需要專門的儀器,建議等待消炎後去三甲醫院拔除。當天治療完,女兒很快就消腫了,隨後就去到浦東一家三甲醫院順利拔除。
6年來,姚先生介紹了愛人、孫女、岳母、鄰居、朋友等10多位親朋好友來社區醫院看牙,很多人都成了「老顧客」。
「大醫院能夠處理很多疑難雜症,因為專業劃分更細,但是患者跑路可能更多。如果一位患者同時需要補牙、拔牙和裝假牙,要跑3個不同的科室,而這裡我們是口腔全科醫生,一個診室里就能解決多種問題。」七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科醫生趙璐說。
基本的口腔治療需求,如拔牙補牙、烤瓷牙、活動假牙等都可以在社區醫院得到滿足,遇到特殊情況,熟悉各級各類口腔醫院情況的社區醫院醫生,也會為患者制定最省時間、經濟實惠的方案。
隨著口碑累積,口腔科的患者越來越多。口腔科也從位於3樓的幾間小屋,擴建到整個6層樓的7個診室,但即使如此,仍然是「一號難求」。很多老人上午6:00就來挂號處排隊,放號的時候經常是「一下子就搶完了」。
醫患溫情
今年是趙璐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科工作的第22年,在基層醫院里,她和很多患者成了朋友,「認識最久的有20多年,相處得像親人一樣」。
口腔科的醫生們都覺得,患者大多淳樸善良,對醫生非常信任,讓醫生更有力量去付出。經常會遇到聾啞人前來看牙,大家就用寫字和患者溝通,每次都能寫滿滿當當兩三頁紙,不厭其煩。
一次,一位精神病人來到社區醫院,他已經缺牙多年,去過幾家大醫院都因牙齦萎縮嚴重而被拒絕裝牙。趙璐檢查後發現,他的病情十分複雜,以現在的牙齦條件,即使裝好假牙也很難達到正常人的咀嚼力,後續還可能需要不斷調試。同時,患者因為精神問題,溝通起來非常費力。想到患者生活的艱難,趙璐還是決定為病人裝一副假牙。半個月後,裝好的假牙效果比預期更好,病人家屬也理解到醫生的這份善意,表達了很多感激。
良好效果源自於口腔科團隊不斷提升的服務能力。看到群眾對口腔保健治療的需求與日俱增,七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加重視口腔科。在院方支持下,口腔科不斷更新診療設備和材料,支持醫生去閔行中心醫院等上級醫院學習進修,在疫情期間組織口腔專業知識的線上培訓……口腔科從最早的兩三名醫生到現在的11名醫生,為群眾真正「辦實事」。
口腔科團隊還承擔七寶地區學校的牙病防治工作,每年都會派出醫生,去幼兒園和小學裡為孩子們免費檢查、塗氟、補牙、做窩溝封閉。「2012年我剛開始去幼兒園,很多孩子一張嘴滿口蛀牙,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去年再看,孩子們一張嘴都是乾乾淨淨的。」王行雁驕傲地笑了。
作者:七寶鎮融媒體分中心 宋詩清
編輯:宋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