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多年:中醫溫陽益脾,祛瘀通絡治癒

患者程先生,51歲。有多年慢性胰腺炎病史,屢經治療可病證還是經常複發,當時診見患者舌暗淡,苔薄白略膩,脈沉緊。經問診得知,患者脘腹疼痛劇烈,固定不移,倦怠乏力,大便乾結且三四日1次。綜合這些病症來看,患者根據脘腹疼痛劇烈而符合張仲景論桂枝加大黃湯主治「大實痛」,再根據疼痛固定不移,大便乾結三四日1次而辨為脾絡瘀阻證。於是開如下方葯:延胡索川楝子紅參,厚朴,枳實,桂枝,白芍,大黃炙甘草,生薑,大棗等。方以桂枝、白芍、大黃等溫陽益脾,祛瘀通絡,加延胡索活血通絡止痛,川楝子、厚朴、枳實,以行氣下氣止痛,紅參益氣補虛止痛。七付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葯後說腹痛好轉,大便也通暢了。於是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多次調方,患者前後共服藥三十多付,諸證悉除,患者很是高興。

[桂枝加大黃湯方劑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克),芍藥六兩(18克),甘草炙,二兩(6克),大黃二兩(6克),生薑切,三兩(9克),大棗擘,十二枚[服用方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治則方解]

病機:太陽病誤下,邪陷太陰,兼有里實。治則:解肌祛邪,瀉實和里。

方義:本方即桂枝加芍藥湯再加大黃組成。用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陰脾虛氣滯絡瘀,加用大黃瀉陽明胃腑之實滯。

[辨證要點]

本方可以認為是太陽病兼有里實。大黃、芍藥均能損傷胃氣,對脾胃不足的患者切勿輕投。對於中氣較虛的患者,即使須用大黃、芍藥,亦需適當減量,以免中焦受傷。

[仲景方論]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注家方論]

1.許宏《金鏡內台方議》:表邪未罷,若便下之,則虛其中,邪氣反入里。若脈虛弱而腹滿時痛者,乃脾虛也,不可再下,急與桂枝加芍藥湯以止其痛;若脈沉實,大實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實也,急宜再下,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且赤芍藥性涼而能瀉血中熱,大黃能除其實、瀉其脾也。

問日:桂枝加芍藥湯用白芍藥,加大黃湯用赤芍藥,二症皆同,何得有異?答曰:白芍藥能補脾止痛,赤芍藥能瀉脾止痛。前症加芍藥湯,乃治虛邪;後症加大黃湯,乃治實邪,以此虛實之不同,故補瀉之有異。

2.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大黃人於桂枝湯中,欲其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葯,脾實腹痛,是腸中燥矢不去,顯然太陰轉屬陽明而陽道實,故以姜、桂人太陰,昇陽分,殺太陰結滯,則大黃入脾反有理陰之功,即調胃承氣之義。燥矢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太陰之經氣出注運行而腹痛減,是雙解法也。

3.陳修園長沙方歌括》:桂枝加大黃者,以桂、姜升邪;倍芍藥引入太陰,鼓其陷邪;加大黃運其中樞,通地道,去實滿;棗、草助轉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名醫驗案]

1.曹穎甫醫案

慶孫,起病由於暴感風寒,大便不行,頭頂痛,此為太陽陽明同病,自服救命丹,大便行而頭痛稍愈。今表證未盡,里證亦未盡,脈浮緩,身常有汗,宜桂枝加大黃湯,川桂枝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3克,生川軍9克,生薑3片,紅棗3枚。

2.劉渡舟醫案

李某某,男36歲,腹痛下利紅白,里急後重,每日三四次,經年不愈,而治療罔效,切其脈弦而任按,舌苔黃而質絳。余曰:此病脾胃氣不和,又中夾有凝滯之邪,積邪不除,則下利不能止,法當通因通用,掃除腸中腐穢則病可愈。為疏:桂枝6克,白芍18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大黃6克。囑一次煎服,服藥不久而大便作瀉,皆黏膩臭穢之物,從此而下利日見輕緩,因此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