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光健康科普:非視覺光照開啟光健康的「陽光大道」

我們知道,人類眼睛接收到可見光,經由視網膜的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產生視覺信號,傳遞到大腦,產生客觀世界的視覺圖像,實現對周邊的觀察與了解。

但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有些先天失調的盲人,視椎細胞和視桿細胞喪失功能,可是他們瞳孔仍能對光線有所反應,並維持著正常的生物節律,而有些摘除了眼球的盲人則患有晝夜節律紊亂、睡眠失調等癥狀。人們推測視網膜上除視椎細胞和視桿細胞外還有其他的光受體

2002年,美國布朗大學的戴維·布森等人通過實驗研究證實了哺乳動物視網膜上存在著第三類感光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s)。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負責視覺,而第三類感光細胞(ipRGCs)控制人的生理節律。

第三類感光細胞(ipRGCs)的發現,推動了非視覺光照效應的研究與證實,開啟了光健康的「陽光大道」。

一方面,第三類感光細胞(ipRGCs)參與調節許多人體非視覺生物效應,包括人體生命特徵的變化、激素的分泌和興奮程度。另一方面,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在關於生物晝夜節律調控分子機制的研究中有新發現的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3位科學。而時間生物學奠基人科林·皮特里格提出「生物鐘可以被周期性的環境信號所牽引」,在光照、進食時間、環境溫度、社交活動、藥物調節等諸多因素之間,光照是在生物鐘同步化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授時因子。

通過光的非視覺通道,光信號通過視網膜上的內在光敏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信號層層傳輸的結果是通過松果體影響激素分泌,最終影響了人的晝夜節律,而包括警覺性、皮質醇、褪黑激素、核心溫度、睡眠等相應與人的節律一致的24小時為周期的各種人體表型指標,同時也受到這一通道的影響。同時,ipRGC也是瞳孔收縮的重要機制。

人類眼睛的非視覺生物效應表明了光和照明與人類健康、精神狀態、舒適度、警覺性、注意力、工作效率等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照明科學、醫學和生物學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光可以通過刺激褪黑激素分泌起到調節人體生物節律的作用,從而可以通過控制照明參數和照明環境來干預人的負面情緒,改善某些疾病癥狀。

總之,通過非視覺光照的刺激形成了光的節律效應和情緒效應,光的節律效應幫助人們調節晝夜節律、改善睡眠障礙,光的情緒效應幫助人們改善情緒障和認知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