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去趙忠祥生命的「鱗狀細胞癌」,聽起來陌生,其實很常見

65歲的張大姐,在還是孩童時期頭頂曾部被火燒傷,傷口差不多4個月才癒合,但燒傷處一直留有瘢痕性禿髮區。

今年1月,她發現禿髮區出現了一個跟黃豆差不多大小的「疙瘩」,又疼又癢,總是忍不住去撓。都次不小心撓到出血、流膿,也只是抹了酒精處理。

4個月前,這個「疙瘩」突然快速長到跟雞蛋一樣,張大姐害怕是腫瘤,趕緊到當地三甲醫院就診,並進行了頭部腫物病理活檢,結果顯示為皮膚高分化鱗狀細胞癌。

說起「鱗狀細胞癌」,可能不少人聯想到的便是趙忠祥先生就是因為鱗狀細胞癌,最終在於2020年1月16日離世。

鱗狀細胞癌這個癌症,聽起來可能很陌生,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一、什麼是「鱗狀細胞癌」?可能比你想像中兇險

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是發生於表皮或附屬器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多見於有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如皮膚、口腔、食管、子宮頸、陰道等

這其實這是一種病理類型,它沒有專門針對的防治手段。需要結合原發部位、病理類型、分期等信息,才能具體確定治療方案。

鱗癌的發病與紫外線暴晒、化學物質刺激、癌前病變、其他慢性皮膚病等有關。

一般多發於50—60歲老年人的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最早表現為浸潤性硬斑,可迅速增大, 表面呈菜花狀或是中央破潰形成潰瘍。

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鱗狀細胞癌主要有:皮膚鱗癌、鼻咽鱗癌、食管鱗癌肺鱗癌、宮頸鱗癌。

其中,皮膚鱗癌的治癒率最高,大部分通過手術就可以實現治癒,而肺部、食管由於位置比較隱蔽,發現也較晚,預後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二、這3種疤痕,癌變風險較高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外科主任醫師李濤介紹,皮膚鱗癌多是發生小時候有曾燒傷過的舊疤基礎上,另外,本身有慢性皮膚病的患者,也容易發展成鱗狀細胞癌。

為什麼陳年舊疤,會發生癌變?

一般來說,疤痕在傷口癒合後並不會高於皮膚表面,屬於正常疤痕。但如果在癒合過程中,出現細胞過度增生,使傷口皮膚增厚、紅腫,甚至造成畸形,就會形成病理性疤痕或是異性疤痕。

在此基礎上,若是疤痕反覆受到抓撓、炎症、摩擦等刺激,就容易形成潰瘍,經久不愈,慢慢就會惡化。尤其是這3種疤痕的癌變風險高,大家要提高警惕:

1、增生性的疤痕

這種疤痕外形不規則,表面高低不平,質地較為實韌,常伴有騷癢難忍,導致患者反覆抓撓,從而造成感染。

2、反覆發生感染的疤痕疙瘩

這種疤痕有明顯皮損,也可能是座瘡、或是蚊蟲叮咬造成,容易反覆遭受刺激。

3、嚴重的燒傷後萎縮性疤痕

這種疤痕表皮較薄,且表面平坦,由於血液循環差,會呈現亮白色。若疤痕在關節活動處,容易導致反覆破裂,易出現感染情況。

三、預防「鱗狀細胞癌」,我們能做些什麼?

可能很多人不曾聽說過鱗狀細胞癌,但它的發病率卻在每年遞增。鱗癌的發生與生活方式有直接關係,那麼日常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誘因,又該如何預防呢?

  • 少吃燙食

發表在《Nature》子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愛吃喝「燙嘴」,食管鱗癌風險最高增加近4倍。人體的食管耐熱度有限,剛煮沸的湯、熱茶,溫度過高,容易燙傷食管,不妨等涼一些再喝。

  • 做好防晒

皮膚長期在日光中曝晒,容易造成慢性刺激,也可能誘發皮膚鱗癌。日常出門做好防晒非常重要。國際上有個一個防晒ABC原則:

避免曬:盡量呆在室內,或者盡量行走在陰涼處,避免直接暴露在陽光下。

遮擋:外出時,佩戴好墨鏡、穿防晒服,打遮陽傘。

防晒霜:防晒霜是A、B的補充,用來輔助加強防晒效果。

  • 使用公筷

EB病毒是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皰疹病毒,它可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就會造成感染,最終引發鼻咽癌或是其他疾病。

EB病毒可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盡量使用公筷等。

  • 注射HPV疫苗

不少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感染有關,如宮頸癌、口咽癌。通過接種HPV病毒,可以有效預防病毒入侵,大大降低發生癌症的風險。

  • 少抽煙

吸煙、空氣環境污染等,都會刺激肺部,可引起肺鱗癌的發生。

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戒煙5年,肺癌風險可下降39%。因此,小九還是要啰嗦一句:請戒煙!

鱗癌預防與治療的關鍵,一是要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二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到這個「冷門癌」。


參考資料:

[1]《鱗狀細胞癌有多兇險?》.新華社. 2020-01-17

[2]《危險!身上這三種疤痕趕緊處理,或可變成癌!千萬別大意…》.科普中國 .2021-06-21

[3]《@煙民,趕緊戒煙,就算診斷為肺癌也能降低死亡風險!| ASCO2020》.醫學界癌友會.2020-05-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