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家庭藥箱里,對乙醯氨基酚絕對是個「常客」。頭疼腦熱、感冒發燒時,很多人都會順手來上一片,它起效快、止痛退熱效果好,價格還親民,一直以來都備受大家信賴。但最近一則消息,讓不少人驚掉了下巴——對乙醯氨基酚居然會引起急性腎衰?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今天咱們就來好好掰扯掰扯。
對乙醯氨基酚,也叫撲熱息痛,屬於非甾體抗炎葯的一種,主要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來達到解熱、鎮痛的效果。在正常劑量下,它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但「是葯三分毒」,一旦使用不當,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正常情況下,對乙醯氨基酚進入人體後,大部分會通過肝臟代謝,與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結合,然後經尿液排出體外。然而,當服用劑量過大時,肝臟的代謝能力就會「不堪重負」。一部分對乙醯氨基酚會經過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產生一種叫做N - 乙醯 - 對苯醌亞胺(NAPQI)的有毒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肝臟中的谷胱甘肽可以和NAPQI結合,使其失去毒性,然後排出體外。但在過量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時,谷胱甘肽會被迅速耗盡,無法及時中和NAPQI。這些剩餘的NAPQI就會在體內「興風作浪」,與肝臟和腎臟細胞中的蛋白質結合,造成細胞損傷。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血流量豐富,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起著關鍵作用。當對乙醯氨基酚的有毒代謝產物在體內堆積時,腎臟首當其衝受到損害。急性腎衰就是嚴重腎臟損傷的表現之一。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少尿或無尿,身體浮腫,血肌酐、尿素氮等腎功能指標急劇升高。如果不及時治療,急性腎衰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如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等,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覺得,自己只要不一次性吃很多對乙醯氨基酚,就不會有問題。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急於緩解癥狀,在短時間內多次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或者同時服用多種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成分的藥物,卻沒有意識到這會導致藥物劑量在體內疊加。比如,一些復方感冒藥中已經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如果在服用感冒藥的同時,又自行服用對乙醯氨基酚片來止痛退熱,就很容易造成藥物過量。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他們的身體代謝能力較弱,對藥物的耐受性也較差,即使是正常劑量,也可能增加急性腎衰的風險。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開始慌了?別擔心,只要合理使用對乙醯氨基酚,還是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的。首先,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或醫生的建議服用,不要自行增加劑量和服用次數。在服用前,仔細查看藥品成分,避免重複用藥。其次,在用藥過程中,如果癥狀沒有緩解或者出現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痛、少尿等,應立即停葯並就醫。對於特殊人群,更要謹慎用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
對乙醯氨基酚會引起急性腎衰並非危言聳聽。但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提高用藥安全意識,就可以在享受藥物帶來的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這些潛在的風險。畢竟,健康無小事,用藥需謹慎,多一份了解,就能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