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2025年03月24日14:13:06 健康 1405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吃飯這事聽著簡單,每天三頓,一口一口往嘴裡送,誰還會多想。但恰恰是這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動作,有時候能暴露出一些根本沒人注意過的大問題。

有個60多歲的老太太,胃口一向不錯,平常吃啥都香,特別愛吃辣的。有段時間家人發現她吃飯時總是咀嚼得慢,說話變少,嘴裡含著飯發愣,好幾次還不自覺地把菜掉出來。

起初還以為是老花眼看不清、牙口不好,可後來竟然連喝水都開始嗆吞咽動作也變得機械僵硬。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送到醫院一查,醫生眉頭一皺,說可能是顱內有事,果然一拍片,腦幹區域有個小腫瘤已經在壓迫神經了。

大部分人對腦瘤的印象還停留在「頭痛、嘔吐、視力模糊」這些事,其實有時候最早的信號根本不是腦袋,而是吃飯。

咀嚼、吞咽這類動作,實則是極為依賴神經協調的複雜動作之一。

你以為是嘴在動,實際上背後調度的是一套從大腦皮層、腦幹到顱神經的完整系統,哪兒出了點小錯,吃飯這事就不靈了。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特別是腦部某些特定區域開始有異常細胞增生,比如靠近延髓、腦橋的位置,那是控制舌頭、吞咽、面部肌肉的關鍵區,一旦受壓迫或者炎症刺激,就會先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動作上出問題。

有個被醫學界稱為「舌咽綜合征」的癥狀群,就是典型的這種腦部異常引起的進食反常。

患者表現為吃飯時突然覺得喉嚨不協調、下咽困難、有時候連味覺也遲鈍了。

更隱蔽的是,有些人舌頭一側靈活度下降,吃東西老咬到自己,還以為是牙齒不整齊,其實是腦部一個小血管瘤壓到了舌下神經。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在2018年發表過一項臨床回顧,收集了248例早期腦瘤患者的首發表現,其中9.3%的人首訴居然是「吃飯費勁」,這說明很多人最開始並沒感到明顯的神經異常,只是覺得「嘴不聽使喚」。

吃飯時老是掉飯、不自覺流口水,是腦部腫瘤最容易被誤判的早期警報。

有些人被家人笑話說「老糊塗了」,其實不是糊塗,是大腦的肌肉控制區被干擾了。

這類「運動神經型」腦瘤早期往往沒有頭痛、沒有明顯噁心,但就藏在日常最不起眼的動作里。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而這些信號如果被當成「老化」忽視掉了,就很容易等到腫瘤大到壓迫顱內壓,才出現嚴重癥狀。

不僅是嘴部動作,味覺異常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早期線索。

有研究指出,顳葉和島葉是控制味覺的關鍵區域,很多低級別膠質瘤或腦膜瘤最初生長在這些地方,不痛不癢,也不影響走路,但就是吃飯沒滋味,辣不辣、咸不咸分不清。

清華大學附屬醫院在2021年的一個案例報道中提到,一位47歲女性患者長期抱怨「吃什麼都像嚼蠟」,反覆查胃、查肝,都沒查出毛病,最後做了腦部核磁共振,才發現右側島葉有個直徑不到2厘米的低級別膠質瘤。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醫生說,這種腫瘤如果不是靠「味覺下降」這一線索,很容易在體檢中漏掉,等它長大到引發癲癇,那就不是吃飯沒味這麼簡單了。

有時候吃飯動作「變慢」,也不是老年痴呆,而是腦部認知功能區被干擾了。

特別是額葉部位,這塊區域不光負責思維、計劃,還牽扯到「進食節律」。有種說法是「人餓不餓,腦袋知道」,這話不假。

很多腦瘤患者在早期會表現出「沒食慾、沒飢餓感」,但又不是胃腸有問題,是腦部丘腦下丘腦對飢餓信號的調節出了問題。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有的甚至是「反常進食」,本來是飯量小的人,突然開始暴飲暴食,吃完就後悔,控制不住。

這種控制障礙往往跟下丘腦病變有關,是非常典型的腦瘤早信號。

哈佛大學醫學院做過相關追蹤,超過15%的腦部膠質瘤患者在確診前6個月內有進食習慣明顯變化,尤其是食量和進餐頻率的異常提升。

除了吃飯行為的改變,有些人飯後會出現異常睏倦、反應慢,這種也可能是腦腫瘤「隱身」的線索。

不是吃撐了困,而是腦腫瘤在影響神經代謝,讓身體處理餐後血糖反應的機制出了問題。

餐後睏倦加反應遲鈍,是丘腦、松果體附近腫瘤常見的間接表現。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這類腫瘤對睡眠節律、內分泌調節影響大,飯後血糖波動一上來,身體調節不過來,大腦就發出「省電模式」,人就開始走神、睏倦、出神。這不是「飯吃太多」,是大腦在「省資源」。

這類表現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日本東京大學一組神經病理學家觀察到,他們用腦電圖監測進食前後腦活動變化,結果發現部分腦瘤患者在飯後30分鐘內腦電圖活性明顯下降,且伴隨記憶力短暫衰退。

這種「飯後腦疲勞」在常人中極少見,但在顱內佔位性病變者中有較高比例,尤其是靠近松果體區的腫瘤。

但說到底,最難的還是識別這些信號的能力。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大多數人不會把「咬飯掉飯」「味覺下降」「吃飯變慢」這種事和腦瘤聯繫在一起,更不會聯想到神經系統出了問題。

這種「低意識警覺」是腦瘤早診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基層醫院,醫生往往根據胃腸癥狀開檢查,沒人往頭上想。

很多腦瘤拖著拖著就拖大了,從本來可手術治癒,變成晚期不可逆。

那問題就來了——有沒有辦法能在這些「吃飯異常」還沒明顯發展時,就判斷大腦是否有異常信號?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有沒有一種手段能在吃飯時就檢測出神經功能出錯的早苗頭?

答案是,有,而且不是靠機器,是靠「舌頭表現」這個老古董方法。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有「舌為心之苗」的說法,現代醫學也開始發現,舌頭的靈敏度和神經控制度變化,往往是腦神經異常的前哨信號。

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一家神經行為研究機構曾開發過一套「舌動作監測系統」,用高幀攝像頭捕捉進食過程中的舌頭運動軌跡、頻率、觸碰角度,結果發現顱內病變者在吃飯過程中的舌頭伸縮次數和正常人有明顯差異,平均減少18%,運動幅度下降25%。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這種檢測方法目前還沒普及,但已經被納入多個醫院的神經功能輔助評估中。

也就是說,未來吃飯時是不是能「監測大腦」,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可以通過「舌—腦—咽」三聯動作系統實現早篩。

這套系統一旦成熟,就能讓腦瘤早期從「靠運氣發現」變成「靠動作分析預警」,或許能救下很多本該早點發現的人。吃飯這事,還真不只是吃那麼簡單。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譚一非.篩選和驗證11種評估晚期癌症對化療反應的癥狀指標[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2013,20(04):361.

提醒:腦部開始有腫瘤的第一信號,吃飯就知?很多人都沒放心上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這6個差距,每個都很現實 - 天天要聞

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這6個差距,每個都很現實

提到「癌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治不好、花大錢、拖累家庭。而當有人不幸患癌,往往能聽到身邊人勸他「去國外看看吧,那裡治療水平高」——那麼問題來了: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真的差很多嗎?本篇文章,我們就來認真、詳細地聊一聊這個話題
皋蘭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趙貴勇 精研「心」術 守護生命 - 天天要聞

皋蘭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趙貴勇 精研「心」術 守護生命

從醫20餘年來,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病情就是命令,他隨叫隨到,被同事、患者及家屬親切地稱為「護心人」。他就是皋蘭縣人民醫院心血管糖尿病內科主任趙貴勇。從醫以來,趙貴勇專註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研究與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吃瓜群眾」贏了!「吃瓜」不僅營養好還抗衰老,醫生推薦這幾種 - 天天要聞

「吃瓜群眾」贏了!「吃瓜」不僅營養好還抗衰老,醫生推薦這幾種

人們常常調侃「吃瓜」是一種輕鬆的消遣方式,但實際上,「吃瓜」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選擇。某些瓜類食物不僅美味可口,還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能夠有助於抵抗衰老,它們無疑是餐桌上的「健康寶藏」!健康時報資料圖 張弛攝研究發現:瓜類中這種成分有助於抗衰老2025年3月,中國科學院朱正江團隊在《科學進...
患者術後腦梗死,家屬調監控遭拒? - 天天要聞

患者術後腦梗死,家屬調監控遭拒?

近年來,涉及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證據舉證責任時,患方多提及視頻監控問題。「做完腫瘤切除手術,一直在ICU昏迷不醒,現在人沒了,這是我們從未料及的。」日前,深圳市民馬先生向奧一新聞反映稱,其母親因盆腔腫物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做剖腹探查術,術後大面積腦梗死,在ICU監護治療二十餘天后去世,其對醫院術前評估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