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醫學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上海市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引領者和推動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原院長嚴和駸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3月4日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6周歲。
在精神醫學這片神秘而充滿挑戰的領域中,嚴和駸教授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才華、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學術成就、醫者仁心以及對後輩的悉心培養,都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醫學工作者。
開拓創新,引領發展
嚴和駸祖籍浙江省上虞市,出生於1929年10月29日。1949年考入震旦大學醫學院,1952年作為學生代表參與上海第二醫學院(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籌建工作,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6年任職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科並任精神病科教學組組長。
1958年,在我國精神醫學創始人之一粟宗華教授的倡導下,上海精神醫學學科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聯合」:籌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即今天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作為上海第二醫學院精神醫學的教學人員,嚴和駸教授積極投入,參與新院的醫療、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
1958年-1985年期間,嚴和駸教授就職於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先後擔任副院長和院長職務,兼上海第二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還曾任徐匯區政協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衛生部精神衛生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上海精神醫學》主編、《大眾心理學》副主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理事、法國心理醫學學會會員等。
1985-1994年,他擔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院長),還曾兼任上海市心理康復協會會長、上海市心理衛生學會主任委員、環太平洋精神病學家學會主席、楊森科學委員會精神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理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研室主任、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合影,嚴和駸教授(右三)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嚴和駸教授始終將患者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用精湛的醫術和溫暖的關懷為患者驅散心靈的陰霾。
一間破敗不堪的小屋,與旁邊的豬圈僅僅一欄之隔,一走近就聞到一股令人慾嘔的惡臭。陰濕黑暗的屋裡,只鋪著一層草席,吃喝拉撒都在這裡,一個衣衫襤褸、神志不清的小夥子,只要一動,就聽見「哐啷」一聲——一條粗大的鐵鏈將他的手腳全部鎖住…… 即便時隔很多年,每當嚴教授和同事們聊天時,他對當時看到的場景依舊記憶猶新。「他們是人,不是動物。他們只是因為有了精神疾病,怎麼能如此『籠養』?我覺得很難受,一定為他們做些事,幫助他們。」
早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被引入我國,嚴教授率先開展精神藥物的臨床毒理研究。80年代開始,面對「關鎖」病人的沉重問題,在擔任上海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期間,嚴教授開展「上海市九縣一區使用長效安定劑——安度利可治療慢性關鎖精神病人」的科研工作。他親自下農村調查關鎖病人情況,多方聯繫取得資助,解決了部分病人的治療費用,使許多關鎖病人擺脫了困境。嚴教授發起「解鎖工程」,為「籠養」的精神病人解開了鐵鏈。他深知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不僅關注他們的身體治療,更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他曾說:「精神疾病治療,不能局限於醫院內,更要拓展到醫院之外,我們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給予這類特殊人群以最大幫助。」基於這樣的理念,他於1992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上海市心理康復協會,為患者家屬提供了一個「心靈家園」,讓他們在互相交流、彼此傾訴中獲得支持與力量。
嚴和駸教授(第一排左三)帶領醫護團隊與患者合影
嚴教授在醫療工作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他經常親自下病房,來到病人身邊,用親切的關懷撫慰一顆顆受傷的心靈。他還有個習慣,每當天氣變化時,他一定要到病房看看。他說:「換季的時候,自己家裡用席子了或換被子了,便自然想到病人是否也已經換了。患者他們是有病的人,病房條件也比較艱苦,我們工作細緻一些,患者可以受益多一些。」他經常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面對疑難雜症,他總是身先士卒,親自查房,對病人處處關心,常常為了看病忘了吃飯和休息。
即使在他患病住院期間,他還經常託人將病卡帶到床頭,了解病人的病情,提出自己的治療意見。有一次,一位外地病人慕名來院求醫,嚴教授當時正患病輸液,聽說後立即撥掉點滴,直奔門診為病人看病,這種敬業精神和對患者的關愛令人動容。
嚴和駸教授還積極開拓精神醫學的新領域,率先在上海組織開展了心理測驗、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等臨床心理專業服務。嚴教授在臨床中發現,鞏固治療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僅靠我們醫院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市的三級工作網路,讓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療,讓他們『有家可歸』。」於是,嚴教授與老一輩精神醫學專家們一起,著手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上海市精神病三級防治網:他們在各區縣培訓精神醫學人才,在全市設立了10個精神病防治站和100多個康復站,形成了一張縱橫上海的社區精神病防治網路。
嚴和駸教授(右一)和同事開展調研工作
教書育人,春暉遍四方
嚴和駸教授在精神醫學教育領域同樣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於1958年負責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精神醫學教研室,團結各方力量,為上海地區精神科隊伍培養了大量的師資人才。在他的領導下,教研室逐步發展壯大,成員由最初的3名增加到最多時的22名,先後開展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工作,開辦了針對各種長短學制,以及英語、法語班的精神醫學和醫學心理學教學項目。
在醫療業務中,他對青年醫生要求嚴格,精心指導,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在講學中,他對青年醫生諄諄教誨,對每篇論文都手把手指導,同時又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完成每一件工作。他組織的上海、杭州、蘇州、濟南等5大城市的家庭教育研究工作,讓一大批青年醫務人員脫穎而出,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嚴和駸教授(右一)從醫執教45年
嚴教授不僅在國內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還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他曾作為院長、專家學者出訪十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參加國際會議,與國際同道共同探討世界精神衛生的發展。他在對外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中,完成了與who共同開展的《綜合性醫療機構心理障礙調查研究項目》等科研項目,通過對精神衛生的需求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上升為理論與政策,對推動我國精神衛生在新形勢下的進一步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黨委書記謝斌(左三)、院長趙敏(右三)和王組承教授(右二)探望嚴和駸教授(左四)
人格魅力,德高望重
嚴教授醫德高尚,廉潔自律,心中總是裝著病人。在擔任院長期間,嚴教授廢寢忘食地撲到醫院的管理中去,醫療業務工作、行政事務工作、科研工作都要管。在他的帶領下,醫院連續八年被評為衛生部、上海市先進單位,而他個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曾獲上海市第二屆「高尚醫德獎」。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他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1994年,嚴教授離開醫院院長的崗位,但他作為國內權威的精神科專家,仍參加醫院保健和特需病房的醫療查房、參加門診、參加有關的外賓接待和學術活動。他說「這是自己黃金時代的開始」。實際上,他每天也沒有多少空的時候,每天的日程仍是排得滿滿的。除了院內的相關活動外,他還要去院外會診、學術會議、鑒定、講課、出差等。
嚴和駸教授書寫的院訓
嚴教授的名字「和駸」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他的為人。「和」代表著和諧、和氣,他以和為貴,善於團結協作,凝聚各方力量推動事業發展;「駸」則象徵著駿馬賓士,他一生都在精神醫學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永不停歇……
他留下的不僅是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先進的醫療技術,更是一種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對患者的深切關愛以及對後輩的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