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寫寫畫畫,表達新年期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攝
每天上午,是福建省安溪縣城廂衛生院一天中的人流高峰期。院內主樓二層的兒童保健科沸騰著童聲和腳步聲,每隔幾分鐘,就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到醫師林燕齊的診室。
林燕齊詢問一個3歲的男孩叫什麼名字,讓他模仿自己在紙上畫一個圓,再學一下「小兔子怎麼跳」。男孩比著「v」字手勢蹦跳的時候,林燕齊問家長,孩子是否能和小朋友正常交流。得到肯定答覆後,林燕齊說:「好!沒問題。」
接下來是一個11月齡的嬰兒,林燕齊用搖鈴球在她耳邊搖晃、觀察,同時向父母詢問寶寶的詳細情況。
林燕齊告訴記者,她剛剛做的是安溪縣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安溪三院」)牽頭開展的、全體0-6歲兒童必須完成的孤獨症早期篩查的初篩。初篩分別在兒童3、6、8、12、18、24、30、36月齡,以及4、5、6歲時進行。
這是安溪縣精神專科聯盟的重點工作之一。安溪縣的城廂衛生院、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內衛生院都可以進行縣轄區內適齡兒童孤獨症初篩,如果初篩異常,就需要去安溪三院或安溪縣婦幼保健醫院進行復篩,若復篩依然沒有排除異常,應儘快進行正式的診斷和干預康復。
正確面對孤獨症
1月20日下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負責兒童孤獨症診斷和干預的安溪三院兒童心理衛生科康復部主任蘇育華走進康復部。牆上的文化欄布置著手工剪貼「歡歡喜喜迎新年」,家長在門口張望著。
如果門上沒寫著「認知功能室」「感統訓練室」的字樣,這裡看起來就像普通幼兒園的教室。實際上,走廊兩側都是8歲半以內孤獨症和各種發育遲緩兒童的矯正治療室,家長正在等待孩子結束矯正課程。
白明(化名)的女兒7歲,被確診為孤獨症。「(我們)在師資水平不明,也不能走殘聯報銷流程的私立機構待了一年半,效果不好。」白明說,「2022年上半年才轉來這邊,再篩查、確診,現在可以享受醫保報銷了。」
在安溪三院開具孤獨症診斷證明後,患兒家長就能向殘聯申領殘疾人證(6周歲以下有診斷證明即可,不需要辦證),獲得孤獨症康復服務補助,補貼在醫保報銷環節後餘下的自費支出,最高每月可申領2200元,每年不超過22000元。經過醫保報銷和殘聯補助,一個患兒家庭一年的自費支出基本在8000-10000元。
若患兒被診斷為一級、二級精神殘疾,還有額外醫療救助來補貼70%的醫保報銷後特殊門診和住院費用的自費部分,每年每人最高6萬元,這項醫療救助和醫保報銷進行「一站式」結算。
「我們家孩子剛來安溪三院時快3歲了,媽媽都不會叫,現在可以簡單溝通了。」一名患兒家長說。她的女兒今年6歲,也被確診為孤獨症。她家住在湖頭鎮,在那裡的工廠上班。每周一到周五她都會坐一個小時左右的早班車把孩子送來,下課之後接回家,然後再去上夜班。
「很多家長對待孩子說話晚,相信了民間的一種說法——『貴人語遲』,認為孩子說話晚更聰明、更有天賦,而忽視了孩子語言發展中的問題,以致錯過最佳的治療和干預時機。」蘇育華說。而孤獨症患兒早期「五不」表現就是不語、不應、不指、不看、不當,即語言延遲、對呼喚充耳不聞、不理人、對物品不恰當使用等異常行為。
許多孩子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間,使得後期的矯正和生活更加困難。蘇育華說,現在住院的病人中,就有人可能是早年的孤獨症又疊加了後來的精神障礙。
1月20日,福建省安溪縣第三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科康復部的樓道里已經有了過年的氛圍。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攝
部分在初篩中被判定為異常的兒童,其家長對結果會有異議。林燕齊展示了城廂衛生院2023年、2024年的初篩異常名冊登記表,「未復篩原因」中,「家長表示正常,拒絕復篩」和「電話拒接」「不承認篩查結果」的字樣多處可見。「如果真的沒問題那是好事,就怕其中有被忽視的孤獨症預兆。」林燕齊說。
消除病恥感任重道遠
安溪是一個有百萬人口的大縣,地處閩南,又是多山地區。這裡的人,特別是年長者,對於精神類疾病還有一定的偏見和誤解。除了孤獨症,對其他心理疾病、精神障礙也大多如此。「會有人想通過做『法事』來消除精神病。」安溪三院院長余琴棋說,「更普遍的情況是,一說到安溪三院,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精神病院,羞於提及。」
2019年10月,由安溪三院牽頭,縣裡的4家縣級醫院、25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家民營醫院共同成立了安溪縣精神專科聯盟,開展各項工作,最初的孤獨症兒童篩查就是從這時開始的。2024年,安溪縣的適齡兒童初篩率達99.03%。其中,初篩異常1004人,初篩異常率1.79%;復篩696人,復篩異常536人;診斷381人。
除了孤獨症,安溪縣精神專科聯盟還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孕產婦抑鬱症篩查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
對於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考慮到部分患者及家屬不願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或住在偏遠鄉鎮交通不便,安溪三院先後與縣裡多家醫院合作共建精神心理健康門診,派出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到各單位坐診,下到村中入戶診斷。
遇到無子女、配偶、父母,難以自理的患者,醫護人員會聯繫村委、派出所,為他們辦理殘疾人證,以獲得醫療補貼,嚴重者送診住院。安溪三院醫務科科長肖建樹介紹,「去年4月起,三院配合縣殘聯推行殘疾人證辦理『只需一趟』服務,還能免費郵寄到家」。
2019年12月,安溪三院通過市衛生健康委的考評,被認定為全省首家縣級二級精神病專科醫院;同時,安溪三院也是泉州市最早開展孤獨症干預治療的精神專科醫院;泉州、廈門的醫院如果收治了安溪的孤獨症患兒,也會建議家長回安溪就近治療。
閩南人重視過年團圓,記者採訪時已臨近春節,輕症或有能力控制自我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住院患者大都被接回家了。去年因為躁狂發作入院的陳小麗(化名)已經出院回家,1月21日,當院里的醫護工作者帶著糧油禮品到她家回訪時,她剛剛結束當天的工作。精神科醫生翁卻梅叮囑她一定要按時吃藥,維護好情緒和睡眠的穩定,定期門診複診。
一些還不能出院的患者,神志清醒時會萌生回家的念頭,醫護人員給他們分發過年的零食糖果,聊天談心鼓勵他們。醫生們給記者展示了住院患者用紙折的兔子、千紙鶴、寶塔,還有他們寫的字、畫的畫。很多摺紙上寫著他們的願望:「新年新氣象」「早日出院」。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