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確不屬於近代科學,因為中醫與西醫所採用的方法論確實完全不同,但決不能由此懷疑和否定中醫的「科學性」。中醫誕生於人類文明第一次浪潮的農業時代,屬於「自然哲學」,但其科學原理,又蘊含著「第三次浪潮」即信息時代的許多要素,正如古代中華文明被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是「早熟的文明」一樣,被認為是當代科學「異端」的中醫,它的科學原理也是「早熟的」,換句話說,相對於西醫所採用的「還原論」的近代科學方法來說,中醫的科學方法是「超前的」。中醫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不僅僅是價格低廉、治病有效,其方法論的合理性,必將對當代科學的進步與突破以極大的啟發和推動。
中醫以其獨特的診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療效。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認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人體內部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因此,中醫治療時不僅針對病灶本身,更注重調整人體的整體狀態,恢復陰陽平衡和臟腑功能。在針灸、推拿、拔罐、中藥等傳統療法的應用下,中醫在治療慢性病、亞健康狀態、疑難雜症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建立在辨證論治基礎之上的中醫學,以宏觀的方法來認識生命和疾病,以動態的、聯繫的原理來研究生命和疾病,以「望聞問切」四診來收集生命的信息,以扶正祛邪、調節平衡的觀點來治療疾病,這就是中醫的科學方法。它的本質是系統論、資訊理論這些後現代科學方法。
中醫四大經典:道經千年更光輝!古往今來,人們的最高成就是什麼?無外乎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在古老的中醫學裡,湧現了許多驚世名醫,也產生了許多經典作品。但是要數影響力最廣泛的還要數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也就是《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和《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開啟了中醫用藥的「萬世法程」,是我國第一部藥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癥狀學著作,更是一部古代中醫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更是將中醫基礎理論提高到一個千年以後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幾千年來,「一直被解讀,從未被超越」,更為奇妙的是,《黃帝內經》中哪怕一句話,就能讓人茅塞頓開,後世歷代醫家的醫理開創,無不從《黃帝內經》衍生而來。
《八十一難經》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而且書中將中醫診脈的方法做了獨到的簡化,且幾千年以來一直在沿用,從未被改變。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雖然在成書時張仲景並不出名,但是晉代太醫令王叔和發現了仲景遺稿之後,才發現這本曠世奇書的重要作用,該書開創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歷史先河,也開創了中醫治病有方的歷史先河,所立之方被譽為「經方」,並且一千八百年以來,海內外醫學家都在研究張仲景的著作。
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在當時那個時期無疑是處於極高的地位的,即便到了幾千年的今日,依然地位顯赫,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四大經典已經將中醫的很多方面都以零散的記憶記錄起來了,後世醫家只要潛心修鍊,熟讀四大經典,並勤加實踐,用不了多久,或可以開宗立派,或可以成為一代名醫。更不可思議的是,中醫四大經典中的很多理論,即便經過了幾千年,都無法找到其中的瑕疵,正所謂「道經千年更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