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是許多動物的重要感官之一,在自然界中,依靠聽力對周邊狀況進行判斷的重要性,較之視力也不落下風。而在人類社會裡,和聽力掛鉤的職業同樣比比皆是,但在特殊情況下,人體聽力可能會因周邊環境遭受損傷,形成職業性耳聾。
該病症是指,耳部長期暴露在高強度雜訊中,致使聽力逐漸喪失的過程。這種聽力損失通常是漸進性的,在各個階段都有其特徵。把握聽力變化過程,合理保護耳健康,需要牢記這3點。
一、職業性耳聾的發展過程
1.初期階段
聽力喪失可能在初期不明顯,大多表現為對較高頻聲音聽力敏感度下降,例如音調較高的兒童聲、女性發聲與鳥鳴等。此時,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對生活的影響相對較低,但在聽力測試中可以檢測到高頻聽力損失。
2.中期階段
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聽力損失範圍逐漸擴大,包括中頻和低頻聽力也開始受到影響。
在這一過程中,患者可能會開始注意到聽力問題,例如在嘈雜環境中難以理解他人講話、需要提高電視或收音機音量、電話交流困難等。同時,可能伴有明顯的耳鳴癥狀。
3.晚期階段
當人體持續暴露於高雜訊環境中,聽力損失會進一步加劇,以至於發展為中度至重度聽力損失。
在這一階段,患者的聽力損失顯著,日常交流困難,需要依靠助聽器等輔助設備來進行交流。而且從臨床經驗來看,聽力損失通常是不可逆的。
二、職業性耳聾的常見誘因
1.高雜訊暴露
工作環境中的高強度雜訊,如機械雜訊、重型設備運作聲、爆炸聲等會對耳蝸內的毛細胞造成損傷,毛細胞一旦受損或死亡,無法再生,導致聽力永久性喪失。
2.保護不當
在工作中未使用、或未正確使用聽力保護裝置,將無法有效減少雜訊暴露,繼而增加聽力損失的風險。常用的聽力保護裝置包括耳塞、降噪耳機等,有需求的朋友應當選用質量上乘的品類,切莫貪圖便宜。
3.暴露時間過長
每天長時間工作在高雜訊環境中,累積的雜訊暴露量較大,而多項研究指出,雜訊暴露量和時間成正比,暴露時間越長,聽力損失風險越高。
因此,需要接觸高雜訊環境的特殊崗位,需要配備足夠的人員輪換,並儘可能降低雜訊源與工作人員的線形距離,必要時還應外設降噪器材。
總之,職業性耳聾大多是存在明確的發展進程的,且高風險職業往往「一目了然」,如果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聽力問題,應及時就醫,並根據專業醫生的指導,採取適當的治療和保護措施,畢竟聽力難以修復,若出現嚴重損傷,難免成終生遺憾。
【本圖文由「醫者榮耀」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錦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