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辦、張仲景經方葯重點研究室承辦的「中西醫結合慢病管理高峰論壇暨濕熱內蘊致高尿酸血症的中醫辨證與龍膽瀉肝丸臨床研究項目啟動會」在鄭州召開。
仲景宛西製藥營銷總經理馬雲致辭。
會議第一部分為「濕熱內蘊致高尿酸血症的中醫辨證與龍膽瀉肝丸治療系統化臨床研究項目啟動會」
本試驗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組長單位,湖北省中醫院、蘇州市中醫醫院、南陽市中心醫院、南陽張仲景醫院共同參與研究。會議期間,燕樹勛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從研究背景、方案設計、質量控制等方面對研究方案做出了詳盡介紹。
現有數據表明,中國高尿酸血症的總體患病率為13.3%,痛風為1.1%,是繼糖尿病之後的又一常見代謝性疾病,且患病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而無癥狀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界限漸趨模糊,需要長期、甚至是終生的病情監測與管理。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男性40-49歲檢出率較高,女性50歲以上檢出率較高。患病者從中醫體質上區分,多以痰濕質、氣虛質、濕熱質、平和質為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龍膽瀉肝湯,現代成藥為龍膽瀉肝丸,成分: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鹽車前子、酒當歸、地黃、炙甘草。性狀為暗黃色水丸;味苦。功能主治:清肝膽,利濕熱。用於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龍膽瀉肝丸的功能主治與高尿酸血症的發病證型吻合。但龍膽瀉肝丸治療高尿酸血症暫無高質量的證據文獻支持、臨床上對於該類型疾病暫無有效的治療方案。為解決此類問題,遂進行龍膽瀉肝丸治療高尿酸血症系統化臨床研究,旨在用現代科學方法驗證龍膽瀉肝丸對高尿酸血症的干預效果,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可靠的數據和依據,並為完善高尿酸血症的健康管理提出新方案。對患者而言也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選擇。
現場專家從用藥劑量、研究周期、中西醫診斷及辨證標準、療效指標檢測、質量控制等方面結合自己在臨床應用中的相關場景對研究方案設計展開熱烈討論。
會上,進行了龍膽瀉肝丸治療高尿酸血症系統化臨床研究項目聘書頒發儀式,燕樹勛教授、馬雲總經理為受聘專家頒發證書。
會議第二部分,4位專家圍繞慢病管理展開分享
蘇州市中醫院黃菲教授從開展「三師共管」原因、具體做法、成效、AI助力等方面分享了AI助力糖尿病「三師共管」診療模式。黃菲教授講到中國糖尿病人數已高達1.4億,高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控制形勢嚴峻。糖尿病「三師共管」診療模式可以歸納為:「中西協同一起看,指標癥狀都要管,基層提升上下聯,線上線下不間斷」。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研教授,從尿酸的代謝、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痛風的臨床表現、痛風的診斷和治療、痛風的中醫治療方面分享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診治進展。潘研教授強調,高尿酸血症的發病率增高,危害較多,一定要積極治療。穩定期以降尿酸為主,急性發作期治療需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中醫藥辨證治療為患者增加一種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高尿酸血症的防治也很重要。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科胡詠新教授作《糖尿病慢病管理》分享。胡詠新教授講到,我國居民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早發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升高,中國T2DM患病率高,治療達標率低。血糖管理現狀和目標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心血管代謝因素控制現狀與目標差距較大。T2DM患者血糖及心血管因素不達標,臨床惰性是重要障礙之一,其次是起始降糖藥物時機延遲,劑量調整不積極,對低血糖的擔憂導致患者故意漏用或減少藥物劑量。接下來一定要加強基層醫師培訓,真正實現同質化管理,貫徹執行治未病思想,以患者為中心,滿足DM綜合管理、安全管理需求。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李力教授線上分享,以「肥胖症」為例談中醫多角度「醫學幫助」逆轉慢病。用功能互聯網的方式比喻人體機體就像是一張大網,連接著各個生理要素。強調一種功能失衡可以導致多種疾病(異病同治),而一種疾病的產生可能是不同功能失衡的結果(同病異治),呼喚「治病求本」的醫學體系。
編輯:rwz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