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醫生調侃要加工資:看了小土豆後,才知道東北人病人多難伺候
一名瀋陽醫大的醫生表示,東北的醫生,真的需要多加工資,才能上班。以前不覺得,自從最近接診了很多南方小土豆之後,真的覺得不一樣。
對於這個不同,醫生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說區別是這樣的:
南方人:醫生,我早晨不小心後腦撞到了門,現在偶爾有一點鈍痛,你看是不是需要拍個x線?
東北人:大夫嗷,我早晨沒理乎兒,腦瓜子干門框上了,現在不離兒滴,後腦海悶呼的疼,用拍片不?
寫過病例的醫生就清楚了,南方人看病,說什麼寫什麼就可以了。東北人看病,還要先翻譯一遍。
醫生說,這個就相當於學習了兩遍教材。說上說的鈍痛,牽拉痛,隱痛,灼燒痛,都是白學的,東北對於疼痛,有屬於自己的理解:悶了乎的疼,吊吊的疼,絲絲拉拉的疼,火次撩的疼。
不僅如此,對於解剖結構,也要重新認識,因為他們有這些詞:後腦勺子,肩膀頭子,胳膊肘子,肋吧扇子,胯骨肘子,大腿里子。
醫生說,很多話,年輕人其實是不知道的。他剛上班的時候,就以為老人說的胯骨肘子,是盆骨,被教育了之後才知道,是股骨頭。
南方小土豆對於自己病情的描述,和以學生們在學校時候學習的差不多,可以直接應用。東北還要重新整改一下語言系統,才能用。
也難怪醫生說,想要加工資了,確實比較不容易。且這樣的事情,還不是偶爾發生,有網友表示,自己也遇見過這樣的。
有大娘形容自己難受,會說好像讓人攆了二里地。頭疼,會說自己好像被咣的散黃了。知道東北人有骨子裡的幽默,但這個幽默,讓醫生有點摸不著頭腦。
張雪峰勸醫學生的話,沒有錯
看了醫生的吐槽,忽然理解了,張雪峰對於醫學生的勸告,是沒有錯的。張雪峰說,學醫沒有必要固定在哪一所學校,除非特別高端。
正常分數的學生,就選擇自己本省的醫學院就讀,未來工作就會比較順利。看來,這裡面不僅僅有老師,和學校的關係,還有病人的關係。
醫學生服務的對象,大多數是當地的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習慣,說話的方式,行為表現等等,本地人會比較熟悉。
就好像雲南的醫生,治療食物中毒有一手,東北的骨科醫生很厲害。都是有地域性特點的,學生畢業後,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本地的工作。
如果學生是南方人,來東北學習,工作。可能對於東北人獨特的語言系統,和形容方式,還要適應很久,才能夠習慣。
筆者寄語:
醫學生確實不容易,學完書本上的內容,還要了解當地的習慣。遠離家鄉工作的醫學生,會更辛苦。
所以同學們,如果沒有特殊的需求,還是留在自己當地工作,會比較方便。工作很忙,也更能得到家裡人的幫助和照顧,也能有精力,照顧家裡人,也了解當地的百姓,得心應手。
今日話題: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