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知源》診療知識庫專為醫護人員提供權威診療指南,通過線上平台展示疾病全方位信息,助力醫生深化疾病管理與治療認知。
醫知源診療知識庫
本周疾病日詞條推薦

1

知識庫概覽
宮頸炎症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正常情況下,宮頸具有多重防禦功能,如覆蓋在宮頸陰道部表面的復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宮頸內口緊閉並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栓,這些黏液含有溶菌酶和局部抗體,對維持內生殖器的無菌狀態至關重要。然而,宮頸在分娩和宮腔操作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傷,同時宮頸管的單層柱狀上皮抗感染能力較差。此外,由於宮頸管黏膜皺襞多,一旦發生感染,很難將病原體完全清除,從而導致慢性宮頸炎症。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醫知源診療知識庫
12.25-12.31周熱門疾病匯總

12.25-12.31熱門疾病相關的醫知源診療知識庫top6一覽:
1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是高血壓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及高血壓亞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的總稱,在最新公布的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高血壓指南中,除了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至130/80mmhg(1mmhg=0.133kpa)外,再次啟用了高血壓危象這一概念,用以定義嚴重的高血壓。
根據五大主要癥狀(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神經系統相關癥狀、頭痛和視力障礙)的分級癥狀診斷模式,可作為簡易篩查試驗(陰性預測值99%),用於血壓顯著升高的患者,以便篩選出可疑的高血壓急症患者。
高血壓危象的治療應遵循「先救命後治病」的原則,在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前提下,醫生應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臨床評估,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介導的嚴重靶器官損害。存在血壓顯著升高[sbp>180mmhg和(或)dbp>120mmhg]的高血壓患者,建議儘快評估是否存在新出現的、進行性加重的嚴重靶器官損害或功能衰竭。
從預後和治療的角度來看,從預後和治療角度來看,除了血壓升高的幅度和速率外,儘早認識到高血壓急症的存在也相當重要。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2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肺泡蛋白沉積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種以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在肺泡巨噬細胞和肺泡腔內異常沉積導致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徵的瀰漫性肺疾病。其病因主要與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產生或清除異常相關,約90% 為自身免疫性pap。2019年pap被列入我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pap的病理生理為氣體交換受損導致呼吸困難、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和死亡。pap患者偶爾會發生肺纖維化。對於中度至重症患者,全肺灌洗仍是一線治療選擇。近年來研究發現補充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治療很有用,其他療法還包括利妥昔單抗,血漿置換和肺移植,但這些方式僅用於難治性病例。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3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種危及生命的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導致的嚴重炎症反應綜合征。
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脾大,淋巴結或骨髓等器官有噬血現象,nk活性下降,血清鐵蛋白升高,高甘油三酯或低纖維蛋白原及可溶性cd25升高。該病臨床表現多變,缺乏特異性,極易誤診漏診。
hlh是一種進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早期發現及治療至關重要。無論有無遺傳易感性,感染都是常見誘因。一線治療選擇以激素和依託泊苷為基礎的「hlh-1994方案」,難治複發患者選擇以脂質體柔紅霉素聯合激素及依託泊苷的方案。同時,抗感染等對症支持治療在該病的治療中亦需重視。不同病因引起的hlh預後截然不同,不便一概而論。因此,明確病因至關重要。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4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猩紅熱是我國乙類法定傳染病,由革蘭氏陽性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引起兒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傳染病之一,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皮疹和疹退後脫屑等。少數患者病情嚴重,可發生敗血症。
人群對猩紅熱普遍沒有抵抗力,以5~15歲的小兒發病率為高。其傳染源是猩紅熱患者和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帶菌者,細菌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及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染。全年均可發病,而以冬、春季多見。
目前由於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雖然猩紅熱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極低,但猩紅熱易發生聚集性疫情,加重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傳染病的疾病負擔。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5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十二指腸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um,dd)是部分腸壁向腔外突出所形成的袋狀突起。直徑從數毫米至數厘米,多數發生在十二指腸降段,可單發也可多發。75%的憩室位於十二指腸乳頭周圍2cm範圍內,故有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dd)之稱。十二指腸憩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加,上消化道鋇餐檢查發現率為6%,屍檢檢出率可達10%~20%。大多數十二指腸憩室患者無臨床癥狀,憩室常常在胃腸道x線鋇餐檢查、內鏡檢査或外科剖腹探査時被偶然發現,即使有癥狀也無特異性,所以難以依靠臨床表現作出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無癥狀的憩室,無需治療。對有癥狀的十二指腸憩室,根據其所產生的癥狀和相關疾病,可採取保守治療、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及手術治療。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6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暈動病(motion sickness,ms),又稱運動病,與視覺誘發暈動病(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ness,vims),運動病障礙(motion sickness disorder,msd),視覺誘發暈動病障礙(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ness disorde,vimsd)共同構成運動性疾病。是指因車、船或飛機等交通工具誘發的物理運動或電腦投影、計算機動畫、電視屏幕和虛擬現實顯示器等誘發的視覺運動刺激而導致的一種綜合征,包括胃腸道癥狀、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自主神經癥狀。臨床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面色蒼白、出冷汗、流涎,甚至出現心律不齊、虛脫、休克等嚴重癥狀。
暈動病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機體自身的敏感性有關,同時也與機體受到運動刺激強度有關。暈動病與視覺誘發暈動病無本質區別,只是在發病誘因上不同,暈動病發病誘因更廣。如果發作頻繁,超過5次可以診斷為暈動病疾患/視覺誘發性暈動病疾患。發作次數介於兩者之間稱為運動病障礙/視覺誘發暈動病障礙。
暈動病是周圍性眩暈的一種常見類型,患病率很高,對易感人群的日常生活影響極大。隨著對運動病的深入認識,目前暈動病的治療方法也有很大進步。呼吸+行為措施、藥物治療、心理療法是當前提高該病總體療效的主要途徑。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在臨床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擇優選用。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醫知源診療知識庫
12.25-12.31周精品內容匯總

全面、系統獲取高質量、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需要經過千錘百鍊,反覆打磨的精品內容支持!12.25-12.31周精品內容為您呈上,請您查閱……
1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兒童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兒童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節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自2017年以來乙型流感出現了新的流行趨勢,重症流感的表現形式也有所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全國流感監測結果顯示,每年10月我國各地陸續進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節。患者和隱形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
屬於國家法定丙類傳染病,傳染性強,起病急,雖然大多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現肺炎等併發症或基礎疾病加重發展成重症病例,少數病例病情進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壞死性腦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併發症而死亡。兒童是流感的高發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疫苗接種是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兒童流感診斷流程

2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簡稱先天性甲減,是指因甲狀腺激素產生不足或其受體缺陷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其可能是由出生時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軸發育或功能異常引起,也可能是由甲狀腺激素(th)作用受損引起。ch是導致兒童智力障礙及體格發育落後最常見的可治療病因之一。
然而,大部分患有ch的新生兒並無甲狀腺激素缺乏的臨床表現。因此對新生兒進行群體篩查是早期發現ch的主要方法。
原發性ch最敏感的指標是促甲狀腺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但其無法檢測出tsh和繼發性ch延遲升高的患兒,因此建議選採用tsh+總甲狀腺素(total thyroxine,tt4)或tsh+遊離甲狀腺素(freethyroxine,ft4)的篩查方法。篩查結果異常者均應檢測血清ft4和tsh進行確診試驗。
ch治療應儘快開始,不應遲於出生後2周。甲狀腺功能檢測試驗陽性的新生兒應立即開始,治療首選左旋甲狀腺素(lt4)。
ch患兒經過早期診斷及適當治療,大部分具有正常的神經發育及學業水平。但嚴重的ch患兒可能有輕微的認知和運動缺陷及較低的受教育程度。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ch篩查診斷流程

3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小兒上下呼吸道是以喉環狀軟骨作為分界線,其以上稱為上呼吸道,包括鼻、咽、扁桃體和喉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就是一組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
其中絕大部分病原體是呼吸道病毒,佔70%~80%,細菌感染佔20%~30%,細菌可直接引起感染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通常預後良好,具有自限性,即經過一定時間後機體會慢慢恢復,癥狀會隨之消失,不建議隨意使用抗生素治療。少部分患兒也可能出現併發症,如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流程

4
點擊查看
知識庫概覽
新生兒肺炎,又稱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可發生於宮內、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後,常由細菌、病毒、真菌等引起。
發生在宮內、分娩過程中的感染性肺炎分別稱為宮內感染性肺炎、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該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圍生期(自妊娠第28周至出生後一周)感染性肺炎死亡率約為5%~20%。
新生兒肺炎臨床表現不典型,易漏診[3]。新生兒肺炎具有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特點,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病原學及x線檢查,以便於及早診斷,合理選擇及應用抗生素,避免濫用抗生素及貽誤病情。
上下滑動查看診療知識庫詳情
新生兒肺炎診斷流程

5
知識庫概覽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謝正常,而在妊娠中期或晚期首次發生或診斷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占妊娠合併糖尿病的90%以上。妊娠合併糖尿病還有另一種情況,即孕前糖尿病的基礎上合併妊娠,又稱糖尿病合併妊娠,所佔比例不足10% 。
gdm的發生是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大多數gdm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通常需藉助孕期血糖的檢查才能夠發現gdm。
gdm治療的首要目標是預防胎兒過度生長及母兒妊娠併發症,這一目標通常可通過改變飲食、促進體力活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餐後血糖升高實現,只有少數患者需要藥物治療。
gdm篩查和診斷的流程圖

註:gdm:妊娠期糖尿病;bmi:體重指數;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hba1c:糖化血紅蛋白。
gdm 的治療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