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後,許多人選擇居家自行服藥,但卻不一定用對。如何正確用藥?如何避免常見的服藥誤區?一文解讀。
讀懂藥品說明書
吃藥前一定要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尤其是藥品名稱、成分、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症、注意事項以及貯藏方法與有效期等重要信息。
【成分】如果同時在吃多種藥物,建議看清成分。核對一下幾種藥品之間主要成分有沒有一樣的,如果有就不要一起吃了。
【適應症】如果是自主選葯,看清適應症非常重要。仔細核對自己的癥狀和說明書描述的是不是一樣。如果不能確定,最好求助專業人士。
【用法用量】注意用藥的劑量,有時需要自己換算。
【不良反應】了解藥品的不良反應,有利於用藥後對異常情況的及時發現與處理。
【禁忌症】凡屬禁用的藥品,一定要嚴格執行藥品說明書的規定,禁止特定人群使用。
【注意事項】主要針對用藥的安全和效果,如頭孢類藥物使用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還有針對服藥的建議,如阿司匹林建議餐後服用。
【孕婦及哺乳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老年用藥】如果是這些人群用藥,要小心謹慎,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貯藏方法】一些藥物對保存環境有特殊要求,如白蛋白、胰島素需冷藏保存等。因此,這些藥物在貯存、運輸與攜帶時必須引起注意。
常見的用藥誤區
錯誤1
「1日3次」「三餐前後」混淆
藥品說明書或醫生處方上說的「一日3次,飯前服用」,是指需要每日準時在三餐前服藥。「一日3次」是藥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後確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藥一次。只有按時服藥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葯濃度(血液中藥物的濃度),達到治療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藥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葯濃度過高,而夜晚又達不到治療濃度。
「飯前服用」則是指需要空腹(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藥物以利吸收。如果你在吃飯前剛吃過一些零食,那此時的「飯前」並不屬於「空腹」。
錯誤2
干吞藥片
多數藥物都是需要用水來送服的,但有時很多人為了省事,會直接干吞藥片,其實這樣做會有很多隱患。
藥物起效慢:人體食管有三處生理性狹窄,當食物、藥物經過時容易滯留,或需更長時間才能到達胃腸道。吃藥片時喝水,能幫助藥物更快地到達胃腸道,利於吸收起效。干吞藥片時,藥物到達胃腸所需的時間變長,起效變慢。
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有些藥物具有特殊的味道,如果干吞,刺激性更明顯,容易導致噁心,甚至把藥物、食物嘔吐出來。
傷食管:干吞藥片時,藥片容易粘在食管壁上。一些藥物對食管黏膜具有刺激性(如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雙膦酸鹽),滯留在食管可造成胸骨後疼痛、燒灼等不適,嚴重時還會引起食管炎、食管潰瘍和食管糜爛。
錯誤3
用飲料送服
牛奶、果汁、茶水、可樂等各種飲料都會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導致危險。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飲料送服復方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葯和黃連素、乙醯螺旋黴素等糖衣抗生素,會加速藥物溶解,損傷胃黏膜,重者可導致胃黏膜出血。正確的方法是用溫度適中的白開水送葯。
錯誤4
感冒藥過量服用
很多患者為了感冒好得快,會同時吃幾種感冒藥,這種做法不可取!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大多是對乙醯氨基酚。乙醯氨基酚有每日最大安全用量,如果同服多種感冒藥,容易造成對乙醯氨基酚過量,造成肝損傷。
中成藥里也有西藥成分,一定要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同一成分的藥品不能過量同服。
錯誤5
喝酒後吃頭孢類藥物
酒後不能服用頭孢類抗生素。酒中含有乙醇,乙醇進入人體肝臟後首先會被乙醇脫氫酶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代謝出體外。
而頭孢類藥物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導致乙醛不能迅速、完整地代謝成乙酸,造成乙醛蓄積在肝臟,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嚴重時還會導致肝衰竭,甚至是多器官衰竭。
● 補貨!餘杭191家單體藥店陸續上架抗原檢測試劑!名單收好
● 全市「打擂比武」!餘杭收穫多項榮譽!
● 評論 | 與其「幻陽」,不如坦然「向陽」
來源 | 杭州發布
編輯 | 周穎
一審 | 付騰梓
二審 | 楊蘭
終審 | 賈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