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群,以心絞痛為最明顯的臨床癥狀。基本病因是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在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中有著一定的優勢。如活心丸、理氣活血滴丸等。
活心丸
活心丸,是1981年廣東醫學科學院、廣東省藥物研究所,根據祖國醫學「活血化瘀、強心運氣」的原則研製的,原名活心丹。該方源於兩個經典名方烏頭赤石脂丸和參附湯,由10味中藥組成,人蔘、附子、人工麝香、紅花、體外培育牛黃、熊膽、靈芝、珍珠、蟾酥、冰片。益氣活血,溫經通脈。主治胸痹、心痛,適用於冠心病、心絞痛。
方中人蔘、附子為君葯,人蔘其性平、味甘、微苦,微溫,能夠大補元氣,復脈固脫,振奮心陽,使氣充血暢;附子甘、平,大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葯」,與人蔘為伍,則上補心氣,溫心陽,下補命門,中溫脾土,益氣強心,「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達到朔源培本,復正驅邪之功。
方中紅花、人工麝香、靈芝為臣葯,紅花與麝香相伍,辛開為用,行散其中,散瘀之中能通脈,走心竅而除痹痛,共行通經活血之功;靈芝補氣安神,助君葯補心養血,安神定智。方中體外培育牛黃、蟾酥、熊膽、珍珠、冰片為佐葯,5葯相伍共奏開竅、清心、止痛、解痙、安神之功,佐助君臣藥物通脈止痛。
諸葯合用,補中有散,散中有行,行中有通,通不傷正,補不斂邪,通補相合而標本同治。於是心氣復,瘀血散,則胸痹心痛諸證可愈。臨床適用於氣虛血瘀,胸陽不振所致胸痹心痛,胸悶氣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
已有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顯示,基於經典名方的活心丸在防治氣虛血瘀證冠心病心絞痛過程中,通過強心、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改善微循環、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免疫調節等方式發揮了益氣活血、溫通宣痹、抗炎解毒、鎮靜安神等藥理作用,可用於氣虛血瘀,心陽不足所致的胸痹心痛,胸悶氣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等冠心病心絞痛者,尤其對老年(陽氣虛弱)、既往心肌梗死者療效更佳。
理氣活血滴丸
理氣活血滴丸,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邱德文教授對米槁的藥理學研究和臨床應用,將苗族用藥習慣與現代中醫理論相結合,研製了以大果木姜子為主葯,輔以薤白、川芎、艾片組方的理氣活血滴丸。具有溫陽寬胸,理氣活血的功效。
用於冠心病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 I、II 級心陽不足,心血瘀阻證,症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形寒,舌質淡或暗,舌苔白,脈沉細。臨床上常用於冠心病心絞痛的預防和治療,老年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冠心病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的治療。
大果木姜子是治療胸痛、胸悶的代表性苗葯,為米槁的乾燥果實。《中藥大辭典》記載:「性味辛溫、無毒。功用主治為散寒祛濕、行氣止痛。治吐瀉、胃寒腹痛、腳氣、腫毒」。在方中起到通陽活血之功,為君葯。
薤白和川芎共為臣葯,其中薤白味辛、苦,性溫,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作用,《本草求真》記載:「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與君葯合用,增強了全方通陽寬胸之效。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能,《本草正》謂「其性善散,又走肝經,氣中之血葯也」,《本草匯言》曰「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與君葯合用,增強了全方理氣活血之效。艾片為佐使葯,性辛、微寒,味苦,可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在方中治寒反佐辛涼,取其辛散,以運諸葯。
縱觀全方,辛開苦降,寒熱並用,既能通陽寬胸,又能理氣活血,兼具芳香溫通和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因此可起到理氣通陽,活血定痛的作用,對冠心病心絞痛心陽不振、心血瘀阻證效果顯著。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理氣活血滴丸具有鎮痛、鎮靜、抗缺氧、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對抗乙醯膽鹼、組胺等對腸肌的收縮作用,明顯鬆弛平滑肌;在降壓同時,對心臟有明顯負性變力作用,似呈β受體阻滯劑作用,此作用有助於減少氧耗,可改善心肌缺血;能緩慢降低血壓,減慢心率,減少心輸出量;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臟指數和外圍阻力。
也能明顯降低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減少纖維蛋白原,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程度。提示理氣活血滴丸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能顯著降低血漿內皮素含量,升高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含量。表明其對血漿內皮素、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的調節作用,可能是其改善陰寒凝滯證缺血性心臟病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