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以為,在夏至日的時候,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理應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其實「三伏」才是最熱的階段。這是因為入夏後,地表吸熱多,散熱少,積累到了三伏,地表就像蒸爐一樣瘋狂冒熱氣了。
三伏「伏」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也是在告訴我們此時宜靜不宜動。三伏「三」則是說明三個階段,分為初伏、中伏、末伏。
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只有中伏是不固定的,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一共就是三十天或四十天。並且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太一樣,先來看看今年的三伏時間表吧!
「初伏」10天: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天: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10天:8月15日~8月24日
可以看到,今年的中伏長達20天,再加上最近我國多地出現了異常高溫氣溫,這40天將會非常難熬。高溫、高熱、高濕的「桑拿天」將會頻繁出現,各種健康問題也會接踵而來,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入伏!古人會吃點啥
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古代伏天也跟其他節令一樣,傳承著很多的民間食俗。
三伏吃面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恨不得待在空調房裡吃著雪糕喝冷飲呢,古人為什麼會傻傻選擇吃熱湯麵?
這其實是和「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有關,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也正巧是夏暑養生良方。
另外,三伏天剛好也是麥收的時候。家家谷滿倉,辛苦勞作了半年的人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吃得一身大汗淋漓,既滿足口腹又驅瘟疫邪氣。
天賜的進補時間,幹了這碗老鴨湯!
「三伏天」也是民間百姓說的「苦夏」。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腠理開泄,汗液增多,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讓人火氣上升,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因此「清熱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款伏天養生老鴨湯,清淡不油膩,滋補不上火!建議大家選用一年以上的老鴨,能補虛、消毒熱、利水道。燉食不但味道好,而且還清熱滋補!和耙齒蘿蔔乾,新會陳皮搭配,鮮上加鮮,色澤也更誘人,真正是色香味俱全的一碗湯。
【材料】
耙齒蘿蔔乾、陳皮、蓮子,老鴨一隻。
【烹飪方法】1、提前把老鴨處理乾淨,下入蔥結、薑片焯水;
2、煲中放入適量的水煮開,下入所有湯料;
3、大火煲半小時後,轉小火繼續煲1.5小時;
4、飲用前加適量鹽調味即可。夏日裡喝碗湯,不但能夠祛除暑熱,而且對身體也有很好的滋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