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慢紀硬核說
編輯 | 慢紀硬核說
檳榔在公眾媒體的眼中是讓人上癮還致癌的「軟毒品」,危害性不亞於煙酒,然而在愛吃檳榔的人眼中,嚼檳榔卻是「至尊享受」。
儘管嚼得面紅耳赤,味覺盡失,他們也從不聽勸。
令6000萬人「死不悔改」,這檳榔究竟有什麼魔力?背後的秘密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
01 檳榔屢次被確認致癌
說起檳榔,很多人都會少不了從網上、甚至是身邊人那裡聽到過。
在我國南方,尤其是湖南那一片區域,有很多人喜歡嚼檳榔。
檳榔在那邊可以成為促進人們交際聊天的媒介物。
路邊站著沒事,兩人見面聊聊天都可以互相遞幾顆檳榔,就像其他地方里男人遞煙一樣平常。
檳榔作為一個可以讓人上癮的食物,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
許多人認為檳榔就是可以嚼的「毒品」。
雖然經常和煙、酒配在一起,但檳榔在盛行的地方甚至是可以排在煙酒前面的。
買煙的時候總會見到包裝上寫:吸煙有害健康,喝酒時也常有社會聲音評價:喝酒有害身心健康。
嚼檳榔也是同樣。
大部分人都在媒體媒介的宣傳下知曉了檳榔的危害,但這東西還是賣得很火爆。
在湖南那邊曾有嚼檳榔嚼出幾家上市公司的傳聞。
而社會上有關嚼檳榔最後越來越上癮導致患重病不治身亡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
在湖南有位姓吳的司機,是開長途大車的,由於長年上夜班運貨物的關係,吳司機總是需要一點提神的東西。
而檳榔就成了他的首選。因為這個東西相當於是合法的「上癮物」,只用嘴嚼一嚼也不會干擾開車。
根據他妻子的描述說,從二十多歲認識自己丈夫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嚼檳榔了。每天三包幾乎從不間斷,而且總說他也不聽勸,直至45歲,已經有差不多20年的嚼檳榔史了。
然而在2020年吳司機的嘴裡就突然長出了一個小腫塊。
一開始還很小,再往後卻越來越大。
在最新一次的檢查里,他的口腔里已經有很大部分開始發膿潰爛,並且散發著陣陣惡臭。
看過醫生後,人家也表示回天乏術。
吳司機是患上了口腔癌症,但是到現在這癌症已經到了晚期,癌細胞擴散到了肺部和食管,已經很難能被治好了。
也就是說吳司機相當於只能等死。
最後不出半年,吳家就辦了喪事。
而他患上口腔癌的結果基本都來自於他屢勸不改的嚼檳榔習慣。
檳榔在口腔中會不停地刺破口腔皮膚,讓其難以癒合。
不少人都曾因檳榔鬧得家破人亡。
有一位廖先生,他並不是湖南人,起初接觸到檳榔是認識了一位來自湖南的朋友。當時結果朋友遞過來的檳榔後有些好奇,因為早聽人提起過這東西,他就放嘴裡嚼了嚼。
不過這位廖先生並沒有從此就對檳榔上癮,他其實在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就覺得味道太刺激,也不好吃,對檳榔不習慣。
所以這次以後他就沒再接觸過檳榔。
但過了不久後,廖先生卻在口腔里發現了一個小腫塊。
因為對檳榔和口腔癌症的了解不是很多,廖先生並沒有將這個小腫塊放在眼裡。
他覺得這東西不疼也不癢,不用管它,也許就是什麼口腔潰瘍,過段時間自己就好了。
然而沒想到這東西越長越大,最後直接長到已經不容忽視的地步。
廖先生趕忙前去就醫,醫生沒有一個不震驚的,他們沒想到竟然有人可以撐到這麼久才來醫院。
再晚一步,廖先生的癌症說不定就要擴散了,到那個時候才真的是無葯可治。
從這件事例可以看出廖先生本身並不是長期嚼檳榔的人,但依舊被口腔癌症盯上了。
廖先生的主治醫生說:他這邊50個病床,45個口腔癌的,有44個都有嚼檳榔的習慣。
這樣看嚼檳榔可以說風險是非常高了。
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在2003年把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
我們以往看到的宣傳里,嚼檳榔似乎總是有一些極端案例,許多人覺得不至於發生到自己身上。
但事實上抱有僥倖心理是不可取的,檳榔的危害遠比人們類比的煙、酒要嚴重得多。
02 檳榔的危害
檳榔在人口中是從一開始就會造成傷害的。
如果初次吃檳榔,很多人都會覺得有些刺激、受不了。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面紅耳赤,像喝醉了一樣。
不過檳榔卻並不會使人醉。
不習慣檳榔的人初次吃往往會感到胸悶、呼吸難受,有些嚴重的看上去甚至像中毒了一樣。
這主要是緣於檳榔中的檳榔鹼。
這種物質對人的精神和激素分泌都有很大的影響。
檳榔屬於精神活性類物質,雖然初次嚼檳榔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適,但是它本身卻容易讓人上癮。當初次接觸檳榔的人開始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後面就會對嚼檳榔越來越上癮,停不下來。
而在造成激素紊亂上,檳榔主要體現在影響腎上腺素方面。
它含有的檳榔鹼可以促進腎上腺素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
這種激素增多在人體中主要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功能,如果超過正常的量,難免會容易讓身體的代謝紊亂。
此外腎上腺皮質激素中含有少量的雄激素。
也就是說如果女性嚼檳榔,代謝紊亂的反應可能會更大,這和人們長期熬夜、酗酒造成身體狀態變差是一個道理。
不過這些都還不算最嚴重的危害。
檳榔真正令人膽寒的是它在被咀嚼的過程中會造成的次生危害。
人的口腔在嚼檳榔時會產生一種強致癌化合物——亞硝基。
這種化合物長期在人的嘴裡積累,量變產生質變,誘發口腔細胞發生癌變的風險會大大提高。
另外因為檳榔很硬,很多人在嚼它的過程中都會不停地刺破口腔內的黏膜細胞。
如果只是一、兩次,我們等這些口腔皮膚恢復長好就可以了。
但是檳榔容易讓人上癮這是致命的關鍵點。
有嚼檳榔喜好的人往往很難戒掉它,而長此以往,口腔中的皮膚不停地被刺破,還無法及時癒合。
相當於傷上加傷,再受傷,不給皮膚緩衝的機會。
這樣的過程一遍遍發生,患癌的幾率就會突飛猛漲。
而且這個過程的副作用也非常大。
我們知道人體大部分皮膚下都是有許多神經元的,這些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去感知外界,人體的觸感、口腔中的味覺等也都由此而來。
但是當口腔細胞被一遍遍傷害無法癒合,長期下來口腔中的感知力就會下降。
表現在人體上就是多嚼幾次檳榔後再吃東西會覺得食物沒有味道,很多好吃的東西都嘗不出來味兒。
而這些細胞的受傷疊加過程還會有另一個危害。
那就是它們會纖維化,並逐漸變硬。
許多人看過長期嚼檳榔的人的臉,都會發現他們的嘴會變小。
其實這是因為口腔皮膚變硬,沒有柔軟性和彈性,導致嘴巴張不開。
再加上檳榔對牙齒也有極大的危害,經常嚼檳榔後吃東西就會變得非常艱難。
因為牙齒變得敏感,什麼冷的、熱的、辣的、酸的,凡是比較刺激的東西全都不能吃,再簡單不過的進食卻變成了折磨人的事。
另外嚼檳榔還有比較直接的危害,那就是會讓人變醜。
隨便打開一個瀏覽器搜一搜長期嚼檳榔的人的圖片,大部分人都容易感到生理不適。
這些人牙齒是黑的,嘴巴內皮卻是血紅的,活像一隻「陽間的鬼」。
看了這些,你還想嚼檳榔嗎?
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既然嚼檳榔有這麼多恐怖的危害,那為什麼國家不直接禁止呢?就像禁止毒品那樣。
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檳榔市場在我國還有你想像不到的利益背景。
03 檳榔的產業利潤
說起檳榔,那還要從海南開始。
我國的大部分檳榔都來自於海南。
但是銷售商聚集最多的卻是在湖南。
在檳榔火起來後,一直都有「海南種檳榔,湖南賣檳榔」的說法。
而且種植檳榔在海南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
還記得蘇軾被貶卻仍積極生活,甚至變成一個大吃貨吃遍「大江南北」的故事嗎?
1097年,蘇軾被貶儋州,也就是今天我國的海南島。
當地人習慣用檳榔來抵禦潮濕的氣候,有嚼檳榔的習慣,蘇軾這種樂觀豁達、喜歡嘗試新事物的性子也免不了開始跟著學習嚼檳榔。
從剛開始的味苦到慢慢品出來一絲甘甜,蘇軾和當地人一樣對檳榔有了喜愛,還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檳榔居」。
因為一直備受人們追崇,嚼檳榔在儋州就被傳承下來。
到了如今,檳榔被推廣到其他省份甚至是全國各地,尤其為湖南賣得最火熱。
到現在我國有嚼檳榔習慣的人已突破6000萬。
需求量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檳榔產業巨大的利潤。
在2017年,檳榔產業給湖南帶來了超過300億的產值,直接一躍成為湖南的經濟支柱。從事檳榔加工的勞動者達300多萬人,檳榔行業還相應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的湖南就業問題。
而隨著時間流逝,檳榔的銷售市場擴大,它的單價還在不停地增長。
在2021年的7月到10月這段期間,檳榔市場上的每斤單價從6元飆到了22元,利潤極其可觀。
而售檳榔的商家也生怕自己進不到貨,在不停的收購。
在湖南有不少生產製作檳榔的公司憑藉著極高的利潤額就此成功上市。
雖然媒體宣傳中,檳榔的危害非常大,但結果卻是檳榔越有害吃得人反而越多。
當檳榔致癌的新聞出來後,檳榔行業曾大受打擊,但很快就有相關協會機構對它致癌的消息進行質疑和反駁。
最後消費者對檳榔的喜好沒有減少,反而是人們對檳榔的認知度被大大增加。
這樣的情況並不好管理。
我國內其實有個省份一直有禁止食用檳榔的規定,那就是廈門,但也只有這一個地區對檳榔有實質性的禁用管理。
在檳榔盛行的地區可能禁也無法禁得了。
04 小結
檳榔雖被很多人喜歡吃,但它的上癮性和致癌風險都昭示著這實在不是一個對人體有益的食物。
事實上我國古籍記載中的檳榔一直是作為藥物出現的,它可以驅蟲治瘧疾,但並不能算是一種食物或水果。
大家還是珍惜身體健康,遠離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