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經方】四逆散
組成: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功效:回陽救逆
方解:四逆湯在《傷寒論》中主治因為素體真陽不足,或因誤治傷及心腎之陽,出現「四肢厥冷」、「四肢拘急」、「下利清谷」、「身體疼痛」、「惡寒「、「脈沉遲」等癥狀。
方中附子辛而大熱,通行十二經脈,破陰寒,回陽氣,救厥逆。乾薑辛甘大熱,溫中散寒。附子乾薑相伍溫陽散寒,回陽固脫。附子乾薑配以炙甘草之甘,合附子、乾薑辛甘化陽。並且甘草之甘緩,可制約附子、乾薑之峻烈,同時使藥效持久。四逆湯為回陽救逆之主方。臨床一般用於急危重症,從不輕易使用。正如鄭欽安所說世人多畏懼。鄭欽安卻認為四逆湯不專為少陰立法,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用附子壯烈之性,以壯元陰元陽,使水氣上升,布滿全身,身無疾病。
鄭欽安評:
(1)按自利之人,每多口渴,以其氣機下降,津液不得上潮。此則不渴,以太陰主濕,濕甚故自利,故不渴,稱為臟寒,法固當溫里,應大劑溫中,而原文所主四逆(湯)〔輩〕。但四逆乃少陰之主方,而非太陰之主方,此中固屬大有關鍵,而圓通之機,即四逆亦大可用也。學者亦不可泥於法,而為法所囿也。(《傷寒恆論》)
(2)按飲食入口即吐,有寒逆熱逆之別,此則手足寒,而脈見弦遲,是寒飲上逆之候。而非熱逆之候。既屬寒逆,法當溫中降逆,故云不可吐,不可下,主以四逆輩,實千古不易之確論也。(《傷寒恆論》)
(3)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之主方也。
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於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
仲景於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確不易之法。細思此方,既能回陽,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見以上病情,而始放膽用之,未免不知幾也。夫知幾者,一見是陽虛症,而即以此方在分兩輕重上斟酌,預為防之,萬不致釀成純陰無陽之候也。釀成純陰無陽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醫生之誤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雖未一一指陳,凡屬陽虛之人,亦當以此法投之,未為不可。
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實有令人難盡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終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義也。考古人云:"熱不過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團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用之以為君。又慮群陰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乾薑之辛溫而散,以為前驅。盪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復興,而性命立復,故曰回陽。陽氣既回,若無土覆之,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此方胡可忽視哉?邇來世風日下,醫者不求至理,病家專重人蔘。醫生入門,一見此等純陰無陽之候,開口以人蔘回陽,病家卻亦深信,全不思仲景為立法之祖,既能回陽,何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陽之品也。查人蔘,性甘微寒,主補五臟,五臟為陰,是補陰之品,非回陽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實為可慨。(《醫理真傳》)
四逆散具有回陽救逆之功,體現扶陽之法中的通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