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高位截癱,沒有孩子,婚姻是疼痛中開出的花朵

張海迪近照

上世紀80年代,張海迪名滿神州,被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當代保爾」,成為全民道德力量,其事迹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創作的《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作品,成為暢銷書。她還取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

張海迪的丈夫王佐良退休前是山東師範大學外語培訓中心教授,兩人於1982年結婚。張海迪高位截癱,婚後夫妻倆沒有孕育自己的寶寶。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海迪動情地說:我的婚姻是疼痛中開出的花朵……

01

早年張海迪

1955年9月16日,張海迪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父親張坦夫曾在濟南市文聯擔任領導,母親畢江嬌從事教育工作。

5歲之前,張海迪是一個活潑愛跳的小姑娘。但1960年一個平平常常的早晨,她的幸福戛然而止。

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樣在幼兒園與孩子們做遊戲。奔跑追逐中,張海迪跌倒在地,雙腿竟失去了知覺。

父母將她送往醫院,張海迪被診斷為脊髓血管瘤,這時她才5歲。接下來的幾年中,張海迪的雙腿在醫院接受了3次大手術。她的脊椎板被摘除了6塊,導致腰部以下失去知覺,成為高位截癱。那年張海迪剛10歲。

早年張海迪

由於坐著輪椅,生活無法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願接收她,小小年紀的張海迪便輟學在家。

心中有著美好憧憬的張海迪,無法接受命運的殘酷,生活信念一點點坍塌。

在接受楊瀾的採訪時,說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張海迪說:當時我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和陽光,趁父母不在家,吃了30多片冬眠靈,又打了6針冬眠靈針劑,求死之心很迫切。

父母將張海迪送往醫院急救,醫生把她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求死不得,張海迪反而變得冷靜、堅強了。

張海迪

她對父母說:我要讀書,我要畫油畫,我要吃你們給我買的牛奶糖。父母緊緊將張海迪摟在懷裡。這一次,他們的淚水不光是苦澀,還有欣慰與希望。

從那以後,張海迪開始在家裡自學。她趴在床上學習小學、中學課程,在家裡寫作,感覺生活像窗外的陽光一樣明媚。

1970年4月,張海迪的父母帶領知識青年到山東莘縣農村插隊,張海迪跟著大家乘坐大卡車,來到十八里鋪尚樓村。

這裡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通電,晚上靠煤油燈照明,生活條件相當艱苦。

張海迪發現村小學裡沒有音樂老師,她就坐著輪椅來到學校給孩子們上音樂課。

張海迪為患者把脈

張海迪研究醫學

課餘時間,張海迪還給孩子們理髮、補衣服、釘紐扣,孩子們都喜歡這個城裡來的小姐姐。

那時農村缺醫少葯,張海迪便買來《針灸學》《人體結構學》等書籍在家自學。她還托父母買回體溫表、聽診器,及各種常規藥物。

為了練習注射,張海迪在自己手臂上扎了幾十針。從此這個坐著輪椅的美麗小姑娘,除了在學校給孩子們上音樂課,還搖著輪椅去給鄉親們治病。

工作中的張海迪

18歲時,張海迪進入莘縣廣播事業局當了一名無線電修理工。她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世界語

02

1979年,張海迪24歲了,因為身體原因,她的婚戀成了難題。那時張海迪從不敢奢望自己能享受正常人的愛情婚姻,甚至萌生了單身到老的念頭。

1981年,張海迪在朋友的介紹下,與王佐良相識了。王佐良是上海人,中學畢業後在安徽農村插隊,後進入山東師範大學任教。

他為人謙和,溫文爾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位堅強、有內涵的陽光女孩。

張海迪與王佐良

當初朋友給張海迪牽線時,她擔心王佐良不會接納自己,對愛情並不抱什麼希望。誰知王佐良見過張海迪後,被她的漂亮、堅強、樂觀和才華打動了。

他對張海迪說:你的笑容比陽光還明媚動人。儘管如此,張海迪仍不敢奢望王佐良的愛,願意將他當普通朋友交往。

王佐良在濟南工作,張海迪在莘縣上班,兩地相距160多公里。由於見面不方便,王佐良就給張海迪寫信,在信里表達了愛慕之情。

張海迪擔心王佐良是一時衝動,不敢接受他的愛。於是王佐良來到莘縣,在張海迪的家裡住了下來。

他幫助張海迪學習英語、德語,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王佐良還找來木頭和鐵棍,幫張海迪做了一輛輪椅。

張海迪連環畫封面

晚飯後,他經常用輪椅推著張海迪在樓下散步。父母對張海迪說:看來小王對你是真心的。

經過書信往來,及這段時間的觀察,張海迪覺得王佐良是一個心地善良,有責任擔當的好男孩,便勇敢地與他相愛了。

王佐良的父母了解到張海迪的情況後,有些顧慮。王佐良給父母做工作:我是真心愛海迪,以後我們會是一對幸福的靈魂伴侶。父母理解了兒子,沒有阻止。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迹,很多人知道了這位勵志女孩的傳奇故事。

張海迪與共青團幹部

1982年7月23日,張海迪與王佐良結婚了。同年,張海迪當選為山東省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三八紅旗手」。

1983年3月,全民禮貌月活動中,相關部門要選擇一個青年典型,作為看得見、學得到的好榜樣。時任團中央的宣傳幹部魏久明,無意中聽到了張海迪的事迹,便派《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的記者去山東採訪張海迪。

不久《中國青年報》在頭版刊發張海迪的照片,及她的長篇敘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該報還發表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03

不久,團中央在北京召開了「首都新聞界聽取張海迪事迹報告會」。本來團中央只請了20多家中央和北京的新聞單位,但上海、天津、廣州等地駐北京的新聞單位也趕來了。

第二天,《中國青年報》在頭版頭條發表《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這篇長篇通訊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報社先後收到8萬多封讀者來信。

緊接著,首都各大媒體又連篇累牘地宣傳張海迪。魏久明在接受採訪時說:宣傳聲勢如此迅速和廣泛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原來的計劃和設想。

1983年3月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張海迪。3月1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張海迪事迹報告會。

張海迪看望殘疾朋友

4月下旬,鄧小平、葉劍英、鄧穎超等8位中央領導,分別為學習張海迪題詞。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地學習張海迪活動,張海迪被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當代保爾」。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張海迪沒有飄飄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海迪說:有人說我出名了,但我依然是個普通人,在生活中保持本色,不會拿祖國給予的榮譽謀取私利。

因為張海迪常年坐輪椅,很少曬太陽,臉色不太好,看起來有幾分病態,這就是真實的張海迪,不是人們想像中的「超人」。

當時還有人議論,說王佐良是看中了張海迪頭頂的光環,為張海迪的未來擔憂。

張海迪與家人合影

王佐良沒有分辯,因為他與張海迪戀愛結婚時,張海迪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殘疾女孩。

婚後有一段時間,張海迪與丈夫兩地分居。後來為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張海迪被調入山東濟南市文聯創作室當創作員。

為照顧女兒,張海迪的父母也搬到濟南生活,她與丈夫和父母住在一起。

王佐良在家洗衣做飯,什麼活都干。白天他上班去了,父母就在家裡照顧張海迪的生活起居。

在丈夫的鼓勵和支持下,1983年張海迪開始文學創作。每天晚飯後,父母在客廳里看電視,將音量開到最小,張海迪就去書房裡看書、寫作。王佐良一直陪在妻子身邊,給她查找資料,往茶杯里續水,或給張海迪拿點小零食。

張海迪早年譯作

幾年間,張海迪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默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文小說。

她創作的《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成為暢銷書。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韓國出版後,也深受歡迎。

《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4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04

張海迪成為著名作家,並加入山東省作家協會。由於長期伏案寫作,張海迪的鼻樑被眼鏡壓破了,後來潰爛出血。

張海迪與楊瀾

王佐良要陪妻子住院治療,張海迪嫌看病耽誤時間,便一邊用手絹捂著傷口,一邊繼續創作。

1990年,張海迪被確診為鼻樑基底細胞癌,王佐良陪妻子去上海做手術。

進手術室前,張海迪對丈夫說:如果我走了,你就找個正常女人結婚生孩子吧。淚水涌滿王佐良的眼眶。

因為高位截癱,張海迪不能打麻醉藥,醫生為她做鼻腔手術時,張海迪沒有喊叫。她的堅強,連醫生都感動得落淚。

張海迪在上海住院期間,公婆經常做好飯菜送到醫院。張海迪歉意地對婆婆說:媽,因為我的身體原因,一直沒能給佐良生個寶寶,對不起了。

張海迪

婆婆說:看到佐良與你生活得這麼幸福,媽打心眼裡高興。

術後,張海迪恢復得很好,病情沒有再複發。她每天在家裡一坐就是10多個小時,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

幾年裡,張海迪又做了兩次手術,王佐良在醫院裡守護張海迪。張海迪性格開朗,丈夫每天下班回來,她都用明媚的笑容迎接他。

她每個星期都要買書,王佐良便讓妻子列好書單,他騎車去書店裡將書買回來。

張海迪油畫作品

張海迪還喜歡畫油畫,丈夫就給她買畫筆、顏料回家。她創作油畫後,王佐良還會用木框將作品裝裱起來。

張海迪愛美,王佐良出差時經常給她帶衣服。

由於張海迪沒有寶寶,高位截癱,國內報紙曾發起討論:張海迪應不應該結婚。支持的、反對的都有,但這些絲毫沒有影響張海迪與丈夫的感情。

寫作之餘,張海迪就在家裡做家務、學烹飪,她搖著輪椅掃地、擦桌子。她想去廚房做飯,可輪椅進不去。於是張海迪便將食譜寫在紙上,坐在廚房門口指揮丈夫做。

她將一些普通的菜品取名為「豐收在望」「金谷滿倉」等雅稱,並指揮丈夫一步接一步將美食烹飪出來。

張海迪

張海迪的生活熱情和活力,讓王佐良每天都有好心情。

2015年,張海迪60歲了,父母老了,王佐良既要照顧妻子,又要照顧岳父母,體力負擔很重。張海迪幾次對丈夫說:我們沒有孩子,我對不起你。

王佐良說:沒有孩子,我們這些年也過得很快樂,與你在一起,我覺得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幾年後,張海迪的父母都不在了,丈夫成了她最親的人。張海迪與丈夫養了一條狗,這隻小精靈整整陪伴他們14年,後來老死了。

張海迪看望殘疾孩子

張海迪和丈夫沒有孩子,她就將母愛播撒到其他孩子身上。她將稿酬捐出來,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孩子們給她寫信時,張海迪一一回信,然後王佐良騎單車去郵局,幫妻子寄信。

05

2016年,王佐良給張海迪添置一台筆記本電腦,張海迪開始用電腦寫作。有時她睡到凌晨,突然叫醒丈夫:我擔心電腦出故障,文章會丟失,你快去看看。

王佐良趕緊起來,打開電腦,檢查妻子創作的文章。見一個字也沒少,張海迪才能放心睡覺。

為回饋丈夫,張海迪一直堅持在家裡給丈夫理髮。王佐良空餘時間都圍著她轉,張海迪有時會催丈夫回老家探親。這時,她就讓妹妹過來照顧自己幾天。

張海迪

張海迪和丈夫還會修電腦,家裡電腦出故障了,都是他們自己修理。

幾年前,網上突然出現一個帖子,說張海迪會開汽車,她的殘疾是裝的,大家被騙了幾十年。帖子一出,引發輿論嘩然。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張海迪小時候就有一個開車夢。2005年,她去黑龍江參加殘疾人駕駛汽車現場會,學會了駕駛經過改裝的手動汽車。

張海迪學習駕駛技術

為了讓更多殘疾的兄弟姐妹實現開車的夢想,張海迪參加了中殘聯組織的「殘疾人駕車神州行」活動。

她駕駛汽車走在最前面,從皇帝陵一直開到長城腳下。

顯然這位網友在沒有了解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就草率地發出了這則帖子。高位截癱是能裝的嗎?

面對沸沸揚揚的炒作,張海迪沒有回應。後來一家媒體的記者將此事發到了網上,一些網友對張海迪的誤解才消除。

張海迪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一直紅到現在,但她從來沒將自己當成什麼名人。

張海迪與丈夫

因為丈夫的愛,她已在心理上將自己當成了正常人。

生活中張海迪很樸實,她在北京開會時去秀水街買衣服,看中了一條圍巾。小姑娘報價185元,張海迪最後砍到了40塊錢,她一連買了10多條回去送朋友。

其實賣貨的小姑娘認出她是張海迪,但她絲毫不介意。

張海迪與丈夫結婚後從沒吵過架,很多女性朋友與丈夫吵架後,就打電話向她訴苦,說羨慕張海迪的幸福。張海迪經常寬慰她們:你們羨慕我,我更羨慕你們。

2022年11月,張海迪與王佐良已經結婚40年了,夫妻倆還互相寫情書。有些人覺得可笑,張海迪卻與丈夫樂此不疲。

張海迪近照

結婚幾十年來,丈夫從來沒有在張海迪面前談過生孩子的話題,以免她難過。她與王佐良既是夫妻,又是親人朋友,那種感情比一般夫妻更深厚。

如今張海迪與丈夫都到了花甲之年,現在夫妻倆身體還好,在家裡互相照顧。

張海迪與丈夫商量,將來老了,走不動了,就一起去敬老院養老。

張海迪高位截癱,又沒有孩子,但她的事業和婚姻讓很多人羨慕!張海迪覺得,今生嫁給王佐良,是自己最大的幸運。他們的婚姻是疼痛里開出的花朵,美麗絢爛,幸福平穩,還帶著幾分悲壯!

-END-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