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海萍與海藻不只是姐妹!她們之間其實還有另一層關係

《蝸居》之中,海萍與海藻的姐妹情是繞不開的話題。用海藻的話說,海萍是比媽媽還要堅強的女人,姐姐一直是自己的最強支柱。

海萍在自己生活最窘迫的時候,依然毫無怨言地照顧著海藻,為妹妹遮風擋雨。這樣的海萍,完全是中國好姐姐一般的存在。

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個關懷備至、無微不至的好姐姐,在海藻陷入與宋思明的愛情糾纏時,在妹妹沉淪於全職小三的紙醉金迷時,她在哪裡?

海萍眼睜睜地看著海藻在慾望中淪陷,自己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妹妹肉體換來的便利。海萍的撕裂,其實是由姐妹二人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

郭家的家庭結構是一個典型的二胎家庭。海萍是家中的長女,父母給予的關愛十分有限。海藻作為全家年齡最小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便受到了父母與姐姐的關愛,一直是全家照顧的對象,因此對於家庭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

海藻生來養尊處優,海萍卻只能自立自強。在幾乎所有的二胎家庭中,老大往往是被忽略的存在。弟弟、妹妹們的橫空出世,對於老大們而言,往往是災難的開始。由於父母關注重心的變化,在本該享受關愛、快樂童年的日子裡,老大們往往一邊被父母邊緣化,一邊還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11歲的海萍照顧4歲的妹妹,這不是劇中特有的個案,而是無數個二胎家庭中同框的畫面。

在生活的倒逼之下,二胎家庭的老大們總是需要教自己成長,為自己療傷。她們總是更主動、更努力、更奮進的那一個,正如劇中的海萍。所以,海萍骨子裡的韌勁和市儈,都是原生家庭賜予的標籤。這才是角色看似矛盾與撕裂的內在邏輯。

正如海藻說的、我們見的那般,在海藻成長過程中,父母一直處於缺失的地位。但,這不是一切的答案。

在姐妹關係之外,海萍與海藻之間,還有另一層隱藏的關係。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郭家不是一個富裕的家庭,小鎮教師微薄的收入根本無力供養兩名大學生。所以,父母在窮盡一生之力把海萍送入大學校園之後,海藻的生活起居、日常開支只能由海萍來承擔。

劇中有一處細節從側面印證了猜想。在海萍買房時,父母曾借給她四萬元;但是當小貝滿懷憧憬地與海藻暢想未來結婚買房的美好生活時,海藻直接給她潑了一盆冷水——父母所有的錢都已經借給了海萍,沒有錢再借給自己了。

在海萍基本為海藻費用全包的情況下,七年間,郭家老兩口也僅僅只是存了四萬元。所以,海萍供養海藻既是現實,更是無奈。

因此,在海藻的生命中,海萍從來都不單單是姐姐的角色。在長姐如母的觀念里,在經濟拮据的家庭中,更多時候,她是以母親甚至投資人的角色出現在海藻的世界裡。

對於這樣的特殊關係,姐妹倆之間有一種無聲的共鳴。所以,海萍想要買房,才會在沒有徵求海藻的意見之前,就擅自作出了讓妹妹等等再結婚的決定。海萍以海藻的天使投資人自居,畢竟,沒有海萍的付出,就沒有海藻的今天。

在蘇淳借高利貸爆出後,海萍想都不想就接受了海藻給的六萬。其實,小貝的錢與宋思明的錢,在海萍看來,都是自己投資的回頭錢。

循著海萍的視線,我們自然能窺見她的內心——零存整取也好,定期分紅也罷,這不過是我應得應分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海萍都認為自己拿得理所應當。畢竟,憑自己的投資眼光掙錢,不害臊、不丟人。

在我們的身邊,郭海萍式的人物隨處可見。此前熱播的《幸福到萬家》中,王慶來一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王慶來借錢給弟弟在城裡買了房,潛意識裡就把自己也當作了房子的主人。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房子是全家人出資購買的,橫豎都有自己的一份。

郭海萍與王慶來,剝開劇情賦予的外衣,有著完全相似的內在邏輯。

抽絲剝繭之後,一切水落石出。對於郭海萍而言,妹妹有無出軌、是否當三,這些都是天空飄過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只有小孩子才會在意帶有腥臭的鈔票,成年人的世界裡投資從來只看回報。

郭海萍的自私,都是原始股在作祟。

聲明: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一經發現,必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