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美文」湯華中「威海記憶」6:壯哉~榮成的龍口河與龍門山

戰友美文·往事猶憶】我(郭 磊)佩服湯華中老院長的「執著勁兒」[贊][玫瑰][笑]他把榮成老家的龍口河、龍門山探究的明明白白[贊][謝謝]而且動情的說:我因自己的家鄉有這樣優美的山河而感到自豪——龍口河,我的母親河!龍門山,我的父親山[謝謝][心][作揖]

龍口河與龍門山

——榮成的母親河、父親山

圖文/湯華中

在榮成市埠柳鎮湯家村正南方向,橫垣著一條東西走向綿延幾十里的山脈,這就是榮成市境內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偉德山山脈。發源於偉德山西部一帶的河流,南麓西流經橋頭匯入石家河,北麓西流經河北吳家村南匯入石家河入海。其中,北麓幾支支流中,有一支流是見諸史籍的,它就是富有豐富傳說的龍口河。而與龍口河密切相關的,還有龍門山。道光版《榮成縣誌》山川卷記載:「龍口河,城西四十里,龍門山後,懸崖瀑布下注石窟,名曰龍瓮,陰雨吼聲如雷」;「龍門山,城西四十里,上有石洞」。《登州府志》也有類似的記載:「龍口河,在縣西四十里,發源龍門山,即瀑布下流」;「龍門山,在縣西四十里,上有石洞,山後懸崖飛瀑下注石窟,陰雨吼聲如雷,名龍瓮」。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發現以下信息:

一是龍口河處於龍門山後。

二是龍門山上有石洞。

三是龍口河水形成瀑布下注於石窟,名曰「龍瓮」。

四是龍口河有一個奇特的自然奇觀,那就是「陰雨吼聲如雷」。

關於龍口河,我是極其熟悉的,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從小我就在偉德山後摟草挖野菜。龍口河雖然只是發源於當地人稱之為偉德山諸峰之一的的雙頂子山後,屬於一條支流,但卻流傳著令人神往的優美傳說和獨特的自然景觀。

在龍口河的中游北岸一寬大的石硼上,凸起兩條彎彎曲曲的石線,宛如兩條遊走的蛟龍,石龍蜿蜒前行,龍首正對河道。洶湧澎湃的河水沿河道向西奔騰而下,突然北拐,在完全是石質而陡峭的河床上傾瀉下注,形成道道瀑布。水流最湍急之處就是被《榮成縣誌》和《登州府志》稱之為「龍瓮」而當地人稱之為「龍池」的上方。咆哮的河水從龍池上方傾瀉而下,沖入龍池。龍池裡,河水翻滾,深不見底,色彩斑斕,幾經迴旋後又流出龍池,順著寬闊的河床撲向山下平緩的沙質河床,奔涌前行至湯家村南,與孔家河合流後向西,又與宋家店河匯合,偏西北流經官莊,至河北吳家村南,與石家河合流,經蒲灣村西入海。在龍池的上方,還依次散布著被當地人稱之為「龍鍋」、「龍碗」、」龍筷」「龍箱」等天然奇觀。

據說,兩條石龍原本是有龍首的,因龍口中含有寶珠,被識寶的南方蠻子砸碎龍首取走了寶珠。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龍首部位確實有人工鑿切的痕迹。更為神奇的是,每逢陰天天欲下雨,龍口河水便隆隆作響,周邊八九里內均能聽見,正如《榮成縣誌》和《登州府志》記載的那樣:「陰雨響聲如雷」。長期以來,居住在龍口河附近的村民只要聽見龍口河隆隆作響,便知天要下雨,紛紛搶收地里的莊稼或收拾晾曬的糧食。俗話說:水滴石穿,此話當真不假。龍口河水量大時,湍急的河水將河床的石板沖刷得光滑無比。水量較小時,河水便順著河床最低處細水長流,時間一久,在龍池的上方,竟沖刷出一條寬約五指、深約一尺的溝槽來,涓涓細流順著溝槽流入龍池,雖沒有水量大時那樣壯觀,卻顯示出它的柔婉與嬌媚。

在龍池下方平緩的河床北岸,還建有一座小廟,裡面供奉著龍王和蠶姑。蠶姑是山裡養蠶人供奉的仙姑,每年陰曆七月十五,養蠶人便前往拜謁,祈求蠶寶寶健康生長、蠶繭豐收。龍王則是人們祈雨時拜謁的。如久旱不雨,村人們便擺上三牲,焚香祈告,請龍王爺布施甘雨。如果「祈雨法」不靈,人們便採用「激雨法」迫使龍王降雨,方法是:選派7名寡婦到龍池洗澡,故意將水弄髒。許是龍王嫌女人們弄髒了龍池裡的清水,便布下大雨沖刷龍池,於是,人們「激雨」的目的便實現了。或許是龍王因此憤怒而發出巨大的吼聲,所以每逢要下雨,龍口河就出現了「陰雨響聲如雷」的奇觀。

當然,這都是民間傳說,而且傳說的活龍活現。而下雨前龍口河水隆隆作響卻是真真切切的事實,因為我就是伴隨著龍口河水的隆隆響聲長大的。小時候,我不明白河水作響的原因,上學後學了一些自然知識,我自認為可能是下雨前氣壓變化的原因:氣壓越低,聲音傳播得越遠。可惜的是,「陰雨響聲如雷」的奇觀多年不見了。有人說是人為破壞了風水所致,因為20世紀70年代初,政府組織在石龍處修建龍口河水庫大壩,因為擔心「龍翻身」頂垮大壩,先是將龍身打碎,然後在上面建起大壩,將石龍壓在了大壩之下。從此,「陰雨響聲如雷」的奇觀消失了。我倒認為,這一奇觀之所以消失,一是因為近些年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降雨量減少,二是因為大部分雨水被水庫攔蓄。

提到龍口河,就不得不提與龍口河緊密相關的龍門山。龍門山只見諸《榮成縣誌》和《登州府志》,榮成市不夜村孫德耕於1928年編寫的《榮成鄉土地理教本》中也提到龍門山。

孫德耕地理教本

可是當我向居住於龍口河附近的村民們打聽龍門山的位置時,他們卻異口同聲地回答說:從未聽說過龍門山這個名字。

這就奇了怪了,難道《榮成縣誌》和《登州府志》以及《榮成鄉土地理教本》記載有誤?

的確,作為同是居住在龍口河附近的我,也從未聽說過龍門山。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龍口河的主發源地位於湯家村東南方向的大石嶺前、偉德山諸峰之一的雙頂子山後,而且這一帶的山脈也並不存在什麼「石洞」。倒是與湯家村鄰村的宋家店村南山上有一個石洞,當地人稱「老虎窩」,有人進去過,洞很大,也很深,但龍口河並不發源於此。

為了弄清龍門山,我首先認真研讀了有關史籍,發現《榮成縣誌》的記載與《登州府志》的記載並不盡相同。比較兩《志》可以看出:《榮成縣誌》只是提到:龍口河,龍門山後;龍門山,上有石洞;而《登州府志》則提到:龍口河,發源龍門山。從字面上看,道光《榮成縣誌》只是標明龍口河位於龍門山後,而光緒《登州府志》則標明龍口河發源於龍門山。

我認為,這個矛盾點不難解開。因為《登州府志》明顯晚於《榮成縣誌》,《登州府志》關於龍口河和龍門山的記載顯然抄錄於《榮成縣誌》,但在抄錄時畫蛇添足地增加了「發源」二字,這一下就混淆了「位於」與「發源」的區別。

既然龍口河位於龍門山後,且「上有石洞」,我便順著這一思路和線索,首先開始查找「上有石洞」的山脈。

在排除了已知不是龍門山石洞的宋家店老虎窩後,我向村民們打聽山中其它石洞的信息。

有人告訴我:在龍口河龍池東面山包的山坳中下部,有一個石洞,俗稱「狼窩」。

我大喜過望,立刻帶上數碼相機,前往尋找「狼窩」。可當我在荊棘密布的草叢中找到那個「狼窩」時,卻讓我大失所望。「狼窩」位於一條小溝里,在一塊花崗岩石下面,很隱蔽地顯現出一個很小且又低矮的洞洞,大概只有獾和個體較小的狐狸方可進入,狼那樣的動物尚須匍匐才能進入。

顯然,這不太可能是《榮成縣誌》和《登州府志》記載的石洞,也不是我要尋找的石洞。

失望之餘,我從「狼窩」處下山,沿龍口河沙質河床逆流而上,行至龍池下方,站在平緩的河床向龍池上方望去,一幅壯觀的畫面展現在眼前:龍池上方,一塊巨大的立石端坐在河道中間,旁邊亂石疊加在一起,河水從亂石的縫隙中流過,順著龍池上方的溝槽徑直流入龍池裡,然後又從龍池中溢出,順著大約45度角的斜坡緩緩流下,晶瑩的水流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白光。

忽然,我眼前一亮:在龍池上方偏右陡立的石壁上,赫然顯現著一個呈扁長方形的石洞!再巡視河東西兩面的峭壁上,同樣分布著好幾個形狀不一的石洞。特別是河西峭壁下方與河床相連的地方,竟然有一個黑洞洞的洞口隱蔽在一叢灌木後面。

我不禁驚訝,難道這就是《榮成縣誌》記載的「石洞」?

我仔細觀察和分析著龍口河的走勢,發現這條河從發源地到龍池上方,地勢由高向低逐漸下落,恰似一條游龍在山澗遊走,到龍池上方時,地勢突然變得陡峭起來,瀑布由此形成。從龍池向下經過十餘米的石質緩坡,便是平緩的沙質河床了,河水開始順著平緩的河床前流。由此可以看出,龍口河的險峻之處只在龍池上方的一段,也是龍口河最精華的部分。洶湧奔騰的河水咆哮著從龍池上方傾瀉而下,宛如龍口噴水,大概這就是「龍口河」名稱的由來。而處於「龍口」兩邊陡峭的石壁恰似一扇大門,河水從大門中噴涌而出,大概這就是「龍門山」名稱的由來。

至此,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湯家村村南這條河流處處帶「龍」字原因了。也明白了為什麼這條原本並不起眼的河流會被史籍所記載。有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說,我倒認為龍口河是因為「有龍則名」了。因為有了「龍」的存在,一條本不起眼的河流被稱為了「龍口河」;河床中間一個圓圓的、形似鐵鍋的石坑被稱為了「龍鍋」;比龍鍋稍小一點的圓坑被稱為了「龍碗」;兩條筆直而隆起的石線便被稱為了「龍筷」;甚至矗立在河邊的一塊近似方形的巨石也被稱為了「龍箱」;湍急的瀑布注入深不可測的石窟,這石窟自然便被稱為了「龍池」;而處於河口之處形似大門的地方當然要稱「龍門」,龍門所處的山崖自然就稱「龍門山」了。

可以想像出,當年纂修《榮成縣誌》時的纂修者們在採訪和踏訪到這裡時,想必也是站在龍口河河口仰望龍池和兩邊石壁的壯觀景象後,才認準這裡就是龍口河,兩邊的峭壁就是龍門,因此才作出了「龍口河,......龍門山後,懸崖瀑布下注石窟......」以及「龍門山,......上有石洞」的記載吧。否則,一條河流綿延幾十里,一座山脈也應綿延數里或幾十里,怎麼可能僅僅將龍口河和龍門山都定在「城西四十里」這一個點上呢。

由此看來,龍口河可能先是因兩條石龍以及由此而來的「龍鍋」、「龍碗」、「龍筷」、「龍箱」、「龍池」而被當地人形象地賦予了「龍口河」這一優美的名稱,而龍門山則又可能是因龍口河的存在而被《榮成縣誌》的纂修者賦予了同樣優美的名稱,這可能就是當地人只知龍口河卻不知龍門山的原因吧。

啊!龍口河,我的母親河!龍門山,我的父親山!我因自己的家鄉有這樣優美的山河而感到自豪!

壯哉!龍口河!偉哉!龍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