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水龍吟(下)
高影新
Mother River
「天人合一」孕育倫理傳統
十幾年前,有一段時間我非常迷戀賽車,儘管我不是賽車手,但是我喜歡觀看,尤其是現場體驗。馬達轟鳴,車輪飛轉,車影過處,塵沙飛揚,輪胎和地面摩擦發出尖銳的嘶鳴聲,好似千軍萬馬從眼前呼嘯而過,那種感受無與倫比。我曾經做過十八場汽車場地表演賽的主持人,在現場解說時,那一串串術語脫口而出,漂移、360度甩尾、蛇形穿樁、單邊橋……充滿了激情,令人熱血沸騰。那時候我最喜歡用一個詞來形容賽車手神乎其技的競技狀態,那個詞就是「人車合一」,那是一種形神完美契合的投入與駕控,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的理論不謀而合。
「天人合一」是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戰國時期的莊子最早提出這個理論,他在《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明確連用這四個字的是北宋的大思想家張載,他在《正蒙·乾稱篇》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根據《禮記·中庸》《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記載,漢儒董仲舒繼承了此說,發展為「天人感應」論,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也都對此有所論述。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傳統,強調整體的和諧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大自然自身的發展規則相互關聯,互相影響。人類在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同時也對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給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製造了阻礙。因此,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人的良好的秩序,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的準確定位,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核心思想。
Mother River
「人城合一」建設生態文明新畫卷
在冀南新區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中時時處處能看到「天人合一」思想的火花,讓我對這個理論有了更加具體、更加直觀的理解。楊萬春說,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高質量發展帶這「四帶」總目標的制定,合乎的就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體到冀南新區的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帶著敬畏之心,抱著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
我是在2022年10月18日這一天,走進冀南新區進行採風的,機緣巧合,這一天恰好是冀南新區成立滿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磨一劍。2012年10月19日,冀南新區誕生,成為河北省政府繼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之後批准設立的第三個戰略發展新區,被省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為京津冀產業轉移重大承接平台之一。2012年11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複《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明確提出「邯鄲依託冀南新區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成為在中原經濟區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心城市」,「將邯鄲打造成為中原經濟區與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門戶」。冀南新區規劃控制區包括核心區南北兩翼邯鄲縣、邯山區、磁縣部分區域,重點協調漳河生態科技園、邯鄲綜合物流園。
2021年,冀南新區《滏陽河水環境與濱水空間改造提升規劃》正式開始實施,從規划到設計,全部聘請的是國內一流的專業團隊,經過縝密的調研、測量、檢測、分析,為冀南新區段的修復改造制訂了科學的方案,以「看得見水、望得到城、存得住人、留得住情、聚集人氣、托起新城」為理念,實施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滏陽河的寬度拓展到了60米以上,水面最寬處達到了800米,完成了河道清淤、擴挖、築堤、固堤,過村段770戶建築拆遷安置、堤頂路修建、兩岸綠化美化亮化、揚水站建設、沿岸牆體立面美化、行道樹種植、照明系統安裝等各項工作,實現堤頂路全線貫通,打造了44個景觀節點,包括生態科普園、親水平台、健身步道、河心島等項目的建設也相繼竣工。
「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站在冀南新區滏陽城效果圖前,看碧水龍飛,將田野、民居攬在懷中,和諧共生,相依相偎,我的心裡不由自主地湧現出了一個新的詞——「人城合一」。
Mother River
人因水而生,水因人而興。
南城村遺址
這裡最早被稱作城,是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那時候她叫南城,位於趙國都城趙王城之南。後來根據南城命名了南城村,2013年5月,「南城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歲月滄桑,從南城到滏陽城,改變的是時空,不變的是人類逐水而居,與母親河的不離不棄。
「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生態優先」,冀南新區志在高遠。圍繞打造「冀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最大的現代物流樞紐」「全國重要的現代裝備研發製造基地、產業與生態相融合示範區」三大定位,突出現代裝備的製造業,培育現代物流、休閑旅遊產業、積極打造信息、金融、研發三大平台。成為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住宅產業化示範基地,國家級現代裝備製造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以建設「冀南智芯」為發展目標的科創城,著力打造邯鄲市生態科技示範區、冀南新區科創服務先導區和文化創意展示區,突出科技創新服務的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文化休閑、生態宜居三大功能為主體,在確保滏陽河生態景觀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生態景觀、公共交通、公共設施三大戰略資源,形成「兩心一軸、一廊一谷、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凝心聚力,建設公園之城、智慧之城、文化之城,從生態、智慧、人文三大維度,構建促進產業升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天下之治在於人才,冀南新區的邯鄲職教城項目是城區發展中對「人」的要素的最好詮釋。
從107國道以東,京港澳高速以西,成峰公路以南,邯鄲繞城高速以北,規劃面積15.1平方公里,總投資達50億元的邯鄲職教城自2019年4月開始破土動工,現在一期工程已經竣工投入使用,邯鄲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冀南技師學院一萬五千餘名師生入駐職教城,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邯鄲職教城的定位目標是用三年時間打造成為「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即晉冀魯豫職業教育樞紐,京津冀職業教育示範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開發中心、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基地、京津冀教育轉移承接基地、世界技能大賽培訓基地。
融媒體中心錢磊主任說, 職教城是楊書記的「心頭肉」,每天不管多忙,只要是能抽出一點時間,就一定要到施工現場看看。職教城投資巨大,區里哪有那麼多錢?這幾十個億大部分都是楊書記運籌帷幄,從利用新區未來的發展預期和他個人的號召力發展的戰略合作夥伴那裡籌集而來的。楊書記說這叫行政思維加經濟規律,用未來的錢做今天的事,這樣我們才能看到這樣一座教育之城拔地而起,形成今天的規模。
人因水而生,水因人而興。自古以來,辦學堂、興水利利在千秋。滏陽河支流澄造溝從職教城內穿行而過,為了在校園中營造更好的人與自然相伴相依的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支水流從原來的5米寬,修復到現在的20米,加上綠化達到了55米的寬度,原來河堤淺、淤泥多的情況得到了改善,526米長的清水觀景平台成為園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教學樓、實訓樓、宿舍樓、國際交流中心、室內體育館、餐廳,環繞著已重新命名為「登造溪」的滏水新流。水光瀲灧,鳥語花香,清風徐來,書香縈繞,學子們在這裡感受「天人合一」的教育氛圍,在冀南大地像稻禾一樣蓬勃生長。
Mother River
忽聽秧歌驚百鷺,風景教人憶江南
水稻是中國的傳統農業作物,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開始種植水稻。馬頭大米是老百姓對冀南新區馬頭鎮周邊所產稻米的統稱。馬頭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明代時期即形成規模,有「馬頭大米賽江南」之說。
「杜橋村外停客驂,綠意千畦一色含。忽聽秧歌驚百鷺,風景教人憶江南。」這首優美的詩詞描寫的就是冀南新區當年的繁華盛景,杜橋,即今冀南新區城南辦事處杜村一帶。
馬頭大米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珍貴禮物。水稻的種植離不開水,甘甜的滏陽河水滋養著的這片土地。「上渠有水下渠收,東閘開溝西閘流,處處黃雲堆稻肥,十分水是十分秋。」滏陽河兩岸沃野千畝,肥沃豐饒,生長出來的稻米籽粒飽滿,晶瑩潔白,口感香糯,回味甘美,明清時期成為貢米,有著「南有磁州馬頭,北有津門小站」的美譽。
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滏陽河河道變窄,污染嚴重,水越來越少,水質越來越差,馬頭大米的種植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產量和品質也都不比當年,昔日風光不再。
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讓滏陽河恢復自然生態,重新煥發了生機。經過持續不斷的環境治理,滏陽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沿河兩岸種植的水稻口感越來越好,群眾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現在的滏陽河水源充沛,水質優良,再加上北方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馬頭產出的稻米再一次飄香百姓餐桌,成為舌尖上的冀南新區新名片。
稻花香里說豐年,近日,央視頻、中國新聞網以「邯鄲冀南新區千畝『貢米』喜獲豐收」為題對邯鄲冀南新區進行集中報道,馬頭貢米攜滏水新姿,精彩亮相。
相關鏈接:| 央視頻 | 中新社 | 對冀南新區千畝「貢米」喜豐收進行報道
冀,代表著希望
南,五行中火的象徵
冀南新區以龍騰之勢,承載著火紅的希望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廣袤的中原大地上
一座美麗的現代化新城正在冀南之南
滏水之畔崛起
高影新(作家)
河北省邯鄲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報告文學藝委會主任,邯鄲磁州窯學會副秘書長,邯鄲市文化名家「四個一批」人才。
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五百餘萬字,著有長篇小說《南宮碑》等。
來源:高影新工作室
編輯:龐小涵
初審:姚 堯 韓海軍
終審:錢 磊
郵箱:jnxqr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