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常向我們炫耀她當過農民:「我十幾歲在園藝場勞動的時候,掙的是男勞力的工分!」又經常向我們炫耀她當過工人:「我會用鑽床,我會自己做出榔頭和圓規哦!」要是有什麼東西壞了需要修理,媽媽根本不會等著爸爸干,自己挽起袖子,拿著鎚子改錐就過來了。
網路配圖
家裡有隻洗手洗臉用的搪瓷面盆,是爸爸媽媽結婚時買的,白色的底子上印著雙魚戲蓮,靈動活潑。用了多年以盆子底部邊緣某處磕薄了,出縫了,裝水會滲漏。那時候,誰家的盆破了也不會扔。街上有補鍋、補盆的攤攤,攤主拿融化的錫、鋁等金屬液體糊在破口處,待稍微冷卻後敲打敲打,就把破鍋破盆補好了。
某天放學回家,我發現媽媽坐在桌邊,拿著破漏的臉盆翻來覆去研究。「媽媽,你做啥呢?」「我要把這個盆補好。」「啊,這個也能自己補啊?」「有啥不能?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嘛。」
網路配圖
媽媽拿銼子、鑿子、鎚子、砂紙等工具將破縫擴大,打磨成手指粗的一個洞,邊緣光滑。又找來一條幹凈的塑料布——那時候並沒有滿天飛的塑料口袋,塑料布算是特殊包裝,所以碰到機會就得攢下來。估量好所需大小之後,媽媽將塑料布剪下,穿過破洞卡在正中間。這樣一來,盆內和盆外,兩邊都能分別見到一截塑料布了。
然後,媽媽小心地用火柴點燃了盆外的塑料布。遇熱的塑料布燃燒、融化、收縮,媽媽用改錐引導著,扒拉著,最終讓這一小攤黑色的溶液凝固在了破洞四周,牢牢地包裹住了滲水的縫隙。翻過來再將盆內的塑料布如法炮製,一個搪瓷盆上的破洞就這樣被結實地堵上了。
網路配圖
那時候,一般人對於塑料遇熱後的毒性還沒有概念,好在我們家平時洗手洗臉用的水也不燙,所以媽媽這個補盆的土辦法並沒有對家人的健康造成影響。目睹整個工作過程的女娃兒,對於媽媽的巧思妙法感到驚嘆。媽媽補好盆,放下改錐,看我一眼,志得意滿地在臆想中拓展起自己的職業範圍來:「嗯,哪天我就算去幹個補鍋匠,也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我得說句實話:媽媽補上的疤黑乎乎的,實在有點破壞雙魚戲蓮盆的美觀呢。
■文/摘編自《只是當時年紀小》(嚴優 著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圖片除圖書封面外均為配圖
■編輯/王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